27日,香港股票市場上仙股集體暴跌,由于香港股市沒有跌停板,近20只股票跌破20%,最高的跌幅超過94%。另有不少股票沽空比例超過10%。28日,又有十余只個股跌幅超20%。
所謂仙股,也叫細價股、老千股。香港較注重市場自治,對公司中各種玩法的公平性不太做實質審查,股市中魚龍混雜,有些中字頭的公司其實就是個私人注冊的殼公司。這些仙股股票每股市價往往低于1港元、甚至低于1分(“仙”即cent的音譯)、業績差、基本上不派息、大股東重度持倉且減持頻繁、流通股少、成交量低、頻繁通過股東大會決議合股、供股、配股等多種合法形式反復攤薄小股東權益。
這些股票價格長期低迷,券商研究報告也一般忽略不顧,仙股低值本來是市場定價有效的表現,但由于信息不對稱的存在,常有不諳內情的中小投資者(特別是非香港居民),前赴后繼地懷著“盤子小,好炒”的念頭,將資金錯誤投入一些看似光鮮的公司,并受到大股東“出老千”似的盤剝。
據報道,除了上半年即將結束,券商周期性清點和調倉因素外,這次半數以上的大跌公司與一家名為隆成金融的公司下屬的貝格隆證券公司有著密切聯系。“一損俱損”的原因,一說是由于貝格隆被吊銷證券牌照而使得其客戶重倉持有的股票有出售壓力。又一說是由于某只隆成系股票的大股東在配資操作之余,資金鏈斷裂導致強制平倉,由于投資者交叉持股現象嚴重,下跌產生連鎖反應。仙股市值低,也更易對倒。
然而,更值得注意的卻是山雨欲來的大背景。暴跌發生后,市場上廣泛傳言港交所要采取大動作來汰滌股市,包括鼓勵新股上市、限制借殼上市、強制市價長期低于1元且交投清淡的僵死股退市。簡言之,壓縮仙股生存空間。
盡管香港聯合交易所對此予以了澄清,稱無此提案,但資本市場上的常景正是“現在沒有”不等于“不會有”。革新觀念、清理仙股,早已是港市投資者共同的心聲。為了有效預警,香港證監會公示“股權高度集中”個股,上個月更有港市知名獨立股評人、港交所前董事David Webb赫然列出“50只不能沾的股票”,這些名單就包括了多家在27日暴跌的股票,包括中國集成控股、中國投融資、中國置業投資、中國國家文化產業、中國新經濟投資等看似“高大上”的公司。其中,中國集成控股2016年底每股凈資產為0.0057元,每股收益0.0001元,27日跌到僅剩0.016港元,早該被驅逐了。
6月16日港交所提出檢討現行創業板、設立創新板,抬高主板創業板股票發行申請人的最低市值要求和現金流要求,創業板控股股東上市后的禁售期要延長一倍到2年,創業板首次公開發行比例不得少于總發行量的10%,以降低市場的造殼賣殼怪圈。與此相關的嚴管趨勢還包括,香港證監會本月初與多家內地券商研討,融資炒股、孖展借貸、互聯網交易安全、反洗錢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