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兩周舉行的一場私募基金沙龍上,國內基金經理就在討論美國科技股估值過高問題。”張誠透露,多數與會私募基金經理認為,支撐美國科技股上漲的三大驅動力都沒兌現。
所謂的三大驅動力,分別是美國經濟持續高增長帶動科技產業更快發展;特朗普擬對美國公司海外資金回流境內征收一次性較低稅收,刺激市場對美國科技類企業更大力度回購股票的預期升溫;以及特朗普減少企業稅政策刺激美國企業加大科技技術投資。
但近期美國經濟數據疲軟,加之特朗普稅改政策遲遲不落地,這些利好效應成了紙上談兵。
“但美國科技股此前無視這些利空因素,任性上漲。”張誠表示,這與近期對沖基金的套利策略相關,由于五大科技龍頭股貢獻納斯達克指數約50%的漲幅,對沖基金在買漲科技龍頭股的同時,買漲納斯達克指數期權,獲得雙重收益。
一些國內的私募基金也采用這一套利策略。在Third Point、保爾森基金等知名對沖基金減持蘋果股票時,他們仍在增持美國科技股,投資占比一度超過60%。
于是,它們成為美國對沖基金的狙擊目標。
金融分析公司S3 Partners最新報告顯示,蘋果(AAPL)的空頭倉位達91億美元,五月底一度達到年內峰值97億美元;阿里巴巴(BABA)空頭倉位高達167億美元;特斯拉(TSLA)空頭倉位則是105億美元。
這些龐大的沽空頭寸主要來自美國股票多空策略基金。當前五大科技龍頭股市盈率接近23倍,觸及2010年以來的最高值,較2010年均值高出40%,已呈現估值泡沫跡象。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過去三個交易日,蘋果股價暴跌讓空頭收益超過5億美元。
盡管蒙受不小損失,但多數國內私募基金很快轉變策略——通過集中抄底買入中概股抱團取暖,令阿里、京東、微博等跌幅遠遠低于蘋果。
香港三甲金融集團執行董事陳健祥分析,中概股僅是歐美金融機構全球資產配置的很小一部分,一旦美股大幅回落,他們就會拋售中概股避險,此時中國資金的抄底行為,有助于中概股企穩。
“這讓國內私募基金避免承受更高的凈值下跌與止損拋盤壓力。”他透露,個別一度觸發科技股板塊投資預警線的私募基金,靠著中概股企穩反彈,躲過了倉位結清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