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自由兌換的人民幣對于投資者來講“可遠觀而不可褻玩”。分析人士指出,盡管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在增加,且一些國家的出口對中國依存度非常高,但這些國家的公司并不愿意接受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中資企業也傾向于使用美元進行結算,以規避對沖人民幣所需成本。
“‘一帶一路’戰略推進目前也很難改變人民幣被嫌棄的狀態,”一位不愿具名的政策性銀行投資人士坦率地講。
一家大型央企的財務人士也表示,“我們在中亞、西亞的進口還是用美元,人家都不接受人民幣結算,因為人民幣不能自由兌換,得走兩國貨幣互換協議,沒有公司愿意承擔這個麻煩。”
他并表示,企業有海外資產,若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會直接用境外的美元而不會用人民幣,因為使用方便且接受度更高。
一家國資背景的海外基金投資人士亦透露,此前出資方計劃給基金增資1,000億元人民幣用于投資國企的海外項目,但這筆錢始終沒能用出去。“沒有企業愿意接受人民幣為結算貨幣,因為不可兌換。”
中國商務部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4月中國境內投資者共對“一帶一路”沿線的45個國家進行了非金融類直接投資(ODI),累計實現投資僅有39.8億美元,占同期對外投資總額的15.1%。路透據此測算,今年前四個月中國ODI為263.6億美元,4月單月約為58.2億美元,同比降幅高達70.9%。
另外,從具體項目來看,一帶一路項目中對人民幣的使用程度主要取決于具體項目以人民幣計價的收入、負債或支出的匹配程度,同時要考慮人民幣國際化的具體進程。
年利達律師事務所合伙人紀曉暉指出,從其項目經驗來看,以人民幣計價的支出主要是項目EPC(工程總承包)合同之下從中國進口設備及/或勞務的總價格,這主要涉及到該項目進口的全部設備在中國的國產化率的問題。如果中資企業雖然是EPC承包商,但進口設備的國產化率很低,大部分需要從其他國家以美元計價的方式購買,則為了規避其自身人民幣與美元的匯兌風險,中資企業作為EPC合同商也不會選擇大范圍采用人民幣計價。
如果項目確有大量以人民幣計價的支出需求,則在融資時項目公司就會考慮為該等支出匹配以人民幣計價的負債(如項目融資貸款)。當然,項目公司匹配人民幣計價的負債還有另一個重要的考量,就是人民幣是否能提供幣值穩定的預期,以及海外人民幣的可獲得性。
“跳出對具體項目的分析而從中國整體對外投資的高度,我們注意到以人民幣進行的對外投融資比例仍較低,美元仍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傾向使用的主要國際貨幣。”紀曉暉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