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觀點:市場化改革方能促進慢牛長牛
哪些因素導致了A股的暴漲暴跌和牛短熊長,這對今后的市場發展帶來哪些啟示,當前市場處于什么階段呢?下面是專業機構的梳理與解讀↓↓↓
中信證券認為,A股市場的機構投資者占比較低,個人投資者和一般法人占比偏高,放大了市場價格的波動。
2017年,散戶和法人股占據A股85%以上的市值,機構投資者占比僅為15%左右。
對比之下,2017年在美股中,家庭和非盈利機構占比僅為39%,機構投資者占比高達46%,美國股市由機構投資者主導,長線資金促進價值投資。
招商證券認為,股票發行、退市環節尚未市場化導致A股市場難以形成良性循環。
2013年以來,美股年均退市公司達到近300家,而A股退市企業僅為個位數。
2013年-2017年間,美股的退市率約為6.24%,而A股僅為0.14%。
由于美股退市企業和IPO企業數量相當,美股上市公司家數穩定在4500家上下,保持著良性的新陳代謝。
海通證券認為,牛市有三個階段:孕育準備期、全面爆發期、泡沫瘋狂期。
現在的市場類似2005年,處于牛市的孕育準備期,盈利回落、流動性改善推動估值修復。
這個階段的市場上漲由于缺乏基本面支撐,往往會呈現出“進二退一”,輪漲、普漲后會出現較大回撤。
回撤的誘因包括:國內基本面數據差、金融監管從嚴,海外經濟數據差、美股下跌。此時應等待基本面拐點出現,盈利觸底+估值上行形成戴維斯雙擊,牛市才會全面爆發。 更多資訊,關注財經365股票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