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過后,股市出現了一波較為明顯的上漲行情,特別是中小創板塊的走強,帶來了相當明顯的財富效應,對提升廣大投資者的積極性起到了很大作用,市場情緒也因此得到了比較好的調動。于是,談論"牛市"的聲音開始多了起來,有的人甚至已經不滿足于"慢牛"、"小牛"的格局,期待來一個"快牛"、"大牛"行情。
在筆者看來,雖然現在的確在某種程度上出現了某種牛市的氛圍,但是就大環境而言,顯然并不具備走"快牛"、"大牛"的基本條件。進一步說,由于客觀上還存在較多的不確定性,對于后市,投資者恐怕還是需要多幾分謹慎為好。很多人可能還記得,就在一個多月前,滬深股市突然大幅度下跌,上證綜合指數一度逼近了3050點。雖然其后不久,市場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修復,股指也有了相應的上漲。但問題在于當初為什么會下跌呢?其中的核心邏輯是什么?導致下跌的因素是否已經徹底消除了呢?不管怎么說,如此大幅度的下跌都不可能是無緣無故的,也不會僅僅是機構集體無意識行為的產物。因此,當人們在預判后市走勢時,就不得不認真對待發生在2月初那場下跌的問題,這其中可能存在的各種因素,都應該得到很好的梳理。
當然,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說,更多的還是要往前看,抓接下去的投資機會。現在剛過完春節不久,回眸一下,今年的春運總量是減少的,春節消費增速也是回落的,而反映生產者預期的"采購經理人指數",更是出現了較大的下滑。另外,從外貿數據來看,出口表現的確不錯,但進口下降也很明顯。這些數據疊加起來提示了什么?看得出作為經濟增長主要一極的消費,現在正出現減速,而這是無法用"春節因素"來解釋的。因為每年都要過春節,說春節因素導致采購經理人指數下來了,這是不太能夠講得通的。無疑,對于2018年來說,經濟增長放緩的概率是在加大,當然具體情況究竟如何,還要看4月份公布的統計數據。
有一種觀點認為,現在國家重視新興產業,強調發展新經濟,因此那些涉足新經濟的公司會大漲;而且對于這些公司來說,關鍵是看未來的業績,因此當前的效益并不特別重要。于是,對于這些公司的股票來說,有想象空間就夠了,而只要這些股票漲起來,股市就會出現類似2015年上半年的那種大行情。其實,這是很不切實際的。現在市場的運行環境,與2015年是有很大差異的。盡管今年成長股受到青睞,但此間投資者關注的,應該是"創藍籌",而非過去那種題材炒作。去年藍籌股大漲,雖然至今市場上對此還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但應該承認,價值投資的理念是得到了普及與強化,可以說深入人心了。在這種狀況下,再要出現狂熱的題材炒作,完全回避市盈率而講市夢率,恐怕是不現實的,也是一定會受到監管的。因此,那種試圖以再現2015年場景的形式來營造大牛市,注定不會成功。客觀上,時下市場所展現的,就是一種相對均衡的行情,不存在中小創持續大漲,并全面引領行情的狀況。
顯然,宏觀經濟不支持大盤股大漲,市場環境也不允許小盤股亂漲,因此行情就不可能走"大牛"、"快牛"。進一步說,時下金融行業還在"去杠桿",市場上無風險收益率仍然居高不下,內外部市場環境都有較為嚴峻的一面。面對這種狀況,投資者最為需要的,就是謹慎。最近,市場出現了一定的調整,上證綜指已經低于去年的收盤位置,這就很明確地在告訴大家:對于今年的股市,不能盲目樂觀,多一分謹慎是取得投資好成績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