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來哭了,一切起源于說了20個傻逼的錄音,現在網紅形象有點崩。
韭菜們也哭了,無法直面“被割還要被視為傻逼”的真相。
但,媒體笑了。李笑來讓幣圈又火了一陣,在這期間不但有布朗克財經,今日幣圈等自媒體狠狠地刷了一波熱度,連韭菜財經這類區塊鏈媒體平臺都因韭菜得福,得到了大量曝光。
都說這年頭,沒個網紅級別的影響力(泛指流量IP),都不能說服韭菜們心甘情愿被收割。但細細思量,事件背后所揭露的不僅是韭菜們“被割還要被視為傻逼”的真相,還是整個互聯網金融近期勢頭有點猛的不正商業之風。
炒幣者的命和媒體炒作的病
想必近期發酵得厲害的P2P網貸爆雷潮眾人也有所耳聞,短短幾個月時間,動輒成交量超幾百億的平臺被傳出停業或整頓,其中不乏一些有過明星站臺的平臺。試問有多少人出于對明星的公信力才投了該平臺,出事之后明星們要么急于撇清關系,要么閉口不談這段“光輝”歷史。
而此次錄音被曝之后,據李笑來回應自己是被強行扣了帽子,所作所為并非割韭菜。這就十分耐人尋味了,一邊承認流量在幣圈的重要性,另一邊卻在摒棄追隨者。
對于韭菜們來說,這是命。沒辦法,大佬們“讀過的書太多”,解釋起來一套一套的,反駁起來也是有理有據的;明星的公關團隊太強大,甩鍋甩得非常利索,讓韭菜們猝不及防,只能被動接受現實。
然而,對于區塊鏈行業來說,這卻是一種病。一個還在腹中的胎兒,媒體就已經描繪好了它的形狀模樣甚至篤定它是帶人走向財富自由的自由女神,這是妄想癥。自從比特幣誕生起,幣圈媒體炒作如同導火線一般,加快了這種病的蔓延。
一個事實是,自去年區塊鏈大熱之后,各類區塊鏈創業者紛紛涌現,也不乏為行業內提供各類區塊鏈信息的媒體平臺。細數下來,最近火星財經、韭菜財經、金色財經等還相當受到資本關注和市場眷顧。
現在在這些媒體平臺上,大家對于區塊鏈有太多的說辭,是真是假無從辨知,畢竟大家都喜歡角色扮演。
千人千面的區塊鏈平臺,誰更體面?
就目前來看,雖然區塊鏈技術還未成熟,應用沒落地,但對于區塊鏈媒體平臺來說,卻玩出了不一樣的花樣。
一、以火星財經為代表,做區塊鏈產業服務的平臺
目前區塊鏈媒體行業內聲勢較大的,莫過于不斷傳出融資消息的火星財經。火星財經今年2月份上線,而其創始人是原藍港互動創始人王峰。
由于區塊鏈始終披著一層紗,大家都處在探索階段,以至于這個風口一直處在熱議c位,引誘著不少平臺快速入場,火星財經算是其一。相對于巴比特這類已運營了3年多的平臺,火星財經是初生牛犢,然而其在融資進度上,上線26天之際便獲得IDG資本、泛城資本等融資,估值1.5億元人民幣,成就了新一段暴富佳話。
能被資本看好,無非兩種,一是有好的盈利模式,二是有好的人才資源。從平臺內容上,火星財經開設了區塊鏈領域的市場行情、社區等板塊,最顯眼的,便是火星財經推出的公開課和特訓營欄目,這個傾向便很明顯了——火星財經的優勢是后者。
和其它區塊鏈平臺相比,火星財經的社區化更加明顯,以至于其成為了目前區塊鏈產業服務的一類典型代表。
不過,筆者估計這也將會成為一種隱患。畢竟在一個發展方面不明朗的產業中,如果只是浮于表面,而并沒有真正落地去做一些基礎性建設,很難想象在錢燒光后,如何逃過轉型之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