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檀財經最新消息,一直堅持重度垂直,堅守邊界,精心研究財經、市場領域,對于別的事情,我們一般閉嘴。
但是,昨天“定制寶寶”的事,我們覺得有必要說一嘴。不僅因為出發點跟商業有點關系,還因為我們葉檀財經有明確的價值觀,純粹,堅定,創造價值,盡最大可能緩解中產收入階層的財富焦慮。但這件事,突破了我們的底線。于是,這一天,我們看了N多材料,問了N多相關人士。11月26日上午,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召開前一天,賀建奎宣布,全球首例特制的寶寶誕生,這是經過基因編輯的嬰兒。
炸了。賀建奎何許人也?1984年生人,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海歸,在基因測序、基因編輯等領域均有成果,同時是一名立志成功的商人。做科技的人,當然也能同時做商業,但兩者的邏輯不能混淆,帶著功利心做科研,不管是商業還是科研都做不大。你跟他說商業,他跟你說科研,你跟他說科研,他跟你聊管理。只有純粹,才能極致。
天眼查把相關人士的商業信息,查了個底掉。賀建奎名下有兩家與基因檢測相關的公司,擔任法定代表人的企業有6家、作為股東的企業有7家、作為高管的企業有4家。深圳市瀚海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南科生命科技有限公司。表面上看來,這是個科學事件,大家為什么如此憂心忡忡?
1
一怕事件陷入羅生門。原始報道找不到,我下午找過,沒找到。相關上市公司撇清,26日下午,上市公司天壕環境確認間接投資瀚海基因,“公司2016年、2017年投資入股了福州紫荊海峽科技合伙企業,實繳約900萬元,由后者進一步投資瀚海基因,但公司主營還是公共事業、環保業。”
26號下午,南科大在官網發布情況聲明,首先是深表震驚,接下來,生物系召開學術委員會進行討論,形成了統一意見。學校不知情,生物系不知情,接下來會深入調查,學校和系不當背鍋俠。而且,從2018年2月1日起,薛建奎已經停薪留職,離職期為2018年2月到2021年1月。深圳科創委表示不背鍋,26號發布聲明,表示從未立項資助過相關項目,也沒有資助過南方科技大學賀建奎、覃金洲及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在該領域的科技計劃項目。
該研究的臨床注冊信息上登載“經費或物資來源為深圳市科技創新自由探索項目”,不屬實。難道臨床注冊信息造假?深圳衛計委同樣不背鍋。深圳衛計委官方微信公眾號回應,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這一機構,沒有按要求在設立之日起3個月內進行備案。11月26日,深圳市醫學倫理專家委員會啟動對該事件涉及倫理問題的調查。當晚,國家衛計委要求廣東省衛生健康委認真調查核實,依法依規處理,并及時向社會公開結果。最后,連研究團隊公布的簽署醫療基因編輯的嬰兒醫學倫理審查申請書的醫院,都出來澄清了。我的天,這下。連審批和出生的醫院都沒有頭緒了。
11月27日午間,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總經理程珍告訴《新京報》記者,醫院懷疑倫理審查材料造假,目前已申請公安機關介入調查,深圳和美沒有參與該項活動,也未與賀建奎認識。是壓根兒沒有材料?還是材料上的信息造假?反正,已經申請公安介入,醫院很硬。
可說連人都不認識,玩笑開得有點大。經濟觀察網消息,通過天眼查,發現薛建奎作為創始人的瀚海基因與和美醫療方面早有合作。2015年,和美醫療控股有限公司宣布,與Phayathai Hospital Group(“PHG”)、深圳市瀚海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及健康衛視有限公司(香港)訂立策略合作框架協議。和美是當年在美上市的。天眼查信息還顯示,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股東、監事林志通曾擔任深圳市瀚海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一職。當然,你也可以說他們有交往,可醫院不知情。
2
真的假的?其實,站在薛建奎的角度,站在科學家的角度,做基因治療、檢測的人成千上萬,真正能夠脫穎而出的人少之又少,能夠源源不斷獲得研發資金的人更少,有些科學家連團隊都養不活。在美國大學,商業和研究、科學家與學校,在股權、知識產權等方面有詳盡區分,鼓勵科學界下海創業,在股權等方面,需要有底線的游戲規則。二怕莆田系再次突破底線,卷土重來。事件涉及的和美醫院比較扎眼,因為跟莆田系有關聯,讓大家聯想到讓人不堪處的魏則西事件,路子太野。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隸屬于和美醫療控股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局主席林玉明是莆田系二代。和美醫療控股中國規模最大的私立連鎖婦兒醫院,擁有14家醫院。如果此事是他們干的,今天能在深圳干,明天是不是敢在武漢貴陽干?
3
三怕科研沒有創新,游戲規則倒是突破了底線。這到底是不是重大的科研創新?看下來,這似乎不是太大的創新,就是膽大包天。26號當晚,100多名名科學家發表聯合聲明,表示此事可以用“瘋狂”來形容,給予強烈譴責!我數了一下,一共是124名科研家,可有媒體說是122名,反正人數夠多的,許多知名科學家共同出面表態。這次技術采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修改CCR5基因,將經過修改的胚胎植入體內,初衷是實現對艾滋病免疫。在科學家的共同聲明里,“這項技術早就可以做,沒有任何創新”,大家為什么不做?因為“脫靶的不確定性,其他巨大風險,以及更重要的倫理”。全球CRISPR技術的兩位先驅張鋒教授和Jennifer Doudna教授,第一時間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