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我們看看這些觀眾對于國外電影的評分,曾經噱頭一時風頭無兩的《五十度灰》5.1,每個人都有著童年記憶的《變形金剛5》5.0,近日大熱的《昆池巖》6.2……難道這樣的評分是網友崇洋媚外的證據?
中國的電影工業的水準與美國和歐洲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這是不爭的事實,即便和日韓相比,我們也有很長的路需要追趕,這也是為什么連中國電影官方機構都要成批送導演出國考察學習的原因。
正因為這樣的差距,在豆瓣片單中,才會出現高分電影有很大比例是國外片的原因,況且,你把中國當成一個戰隊,把“境外”所有國家合起來作為一個戰隊,非要進行數量對比,這到底是什么目的呢?
再有,豆瓣的主要用戶在中國,即便海外用戶也畢竟是以華人居多,電影、電視這一類文化娛樂產品不同于數學和物理,無法徹底超越于國別和文化土壤而普世又獨立地存在。
所以,我們肯定天然地更加關注和關切中國電影,也更易于激起討論的熱潮。在院線熱映的時段內,我們對于熟悉的導演,熟悉的演員,熟悉的故事背景共同催生出的話題進行討論,不是很正常的事嗎?
其實,國外的爛片也很多,大家在豆瓣上的抱怨也不少,但那些抱怨注定分散,無法成為規模;更重要的是,國外拍出那些爛片關我們什么事?敘利亞或者墨西哥一個莫名其妙的邊緣導演拍了一部爛片,我們為什么要討論?所以,中國觀眾抱怨某部國產片爛,不過是因為親近和關切。而有些人非把如此單純的現象當做陰謀,誰也沒有辦法。
電影就是電影,如果非借由電影延伸背后國別所代表的意識形態,那是冷戰思維;按照這種邏輯推演,我在大眾點評評價一家中餐館的宮保雞丁做得難以下咽,說隔壁的韓國烤肉味道正點,是不是就接近了叛國的邊緣?
我們應該盼望一個愈發寬容的、放松的、國家間彼此開放交互的時代,而不是營造劍拔弩張的意識形態對立。
中國電影界是一個盛產被迫害妄想癥的領域。
任何一門其他生意,銷售不佳、口碑較差的時候,都會反省自己的產品到底哪不如人,只有電影、電視劇的圈子,一些人一看到差評,就一副四仰八叉躺地上耍無賴的樣子,謾罵剛正不阿的評分平臺,羞辱作為衣食父母的普通觀眾。知恥而后勇,現在是不是連知恥都難以做到了?
最后,說回畢志飛先生,他在這一次攻擊豆瓣的信中,多次暗示境外和境外資本云云。不知道他自己是否還記得,就在幾天前,他一直大張旗鼓進行的另一項工作是到處宣揚自己的處女作將送去戛納電影節。一方面聲稱境外的險惡,另一方面,用一個法國電影節給自己貼金,不知道這心理裂隙該如何彌合。
最后,真心善意地給畢志飛先生提個醒,電影本身就是舶來品,如果真的想甩脫嫌疑,畢志飛先生的下一部作品,建議可以考慮用皮影戲的形式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