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已然成為了畢志飛的心魔。他的那部因為史詩般的差評而廣為人知的電影,從上映至今已經過去半年有余。
如今,他又一次對豆瓣發起了進攻,理由不過還是因為那個網站給自己的電影打出了低分,而經他演繹與揣度,這低分背后是一系列涉及地緣政治與經濟戰爭的宏大陰謀,自己則意外成為了這個陰謀中最著名的受害者。
真的不知道到底該如何評價和面對畢志飛,很多媒體采訪過他,包括我本人也曾安排記者和他進行過深入的交談。從反饋回來的消息看,他或許真的認為自己拍攝了一部杰作,而在自己正準備享受贊譽的當口卻莫名遭遇了截然相反的狙擊。
姑且不論畢志飛先生的心理狀況,我們借由他此次對豆瓣的發難,再聊聊關于電影評分和豆瓣的話題。因為畢志飛并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這一兩年來,在中國電影圈的邊緣地帶出現了一股極其無賴的風氣——找豆瓣碰瓷。
一旦自己的電影票房不佳,被觀眾批評,他們一定會將矛頭指向豆瓣;更糟糕的是,這些人并非理性探討自己作品的優劣,觀眾口味的好惡,或者豆瓣的算法技術是否合理,而是以一種政治運動的口吻和攻擊模式對豆瓣大加討伐。
畢志飛只是這個群體中的一員,這種發難絕不是第一次,也應該不會是最后一次。在此之前,一些電影片方直指豆瓣和影評人搞垮中國電影,之后,因為邏輯實在漏洞百出,而不得不迅速偃旗息鼓,但借尸還魂的事終究還要發生。
豆瓣到底做了什么?
它沒接受片方的“合作”,努力用算法阻擋水軍,按照用戶活躍度等多項條件配比ID權重,也就是說,它盡全力完成著一個評分平臺的本分,誠實地反映了普通觀眾對一部作品的評價。
正是因為它的這份透明和誠實,使得它在各種評分平臺層出不窮的背景下,在強調社交粘性和爆款產品頻出的時代中,仍然被青睞和信任,而也正是因為這種不與片方“合作”的態度,讓那些習慣于買通和運作的人們感到出離憤怒。
在我們的文化中,你好我好的和稀泥被認為是識時務,而堅持原則和正直,有時卻要付出代價。做錯事的人無需受罰,而指出他做錯事的人卻要背負罪名。這一點最令人心寒。
眾所周知,無論電影、電視劇抑或書籍,幾乎所有文化精神產品在豆瓣的評分都被媒體廣泛引用;某種程度上說,相較而言,豆瓣的評分已經成為了國內唯一值得公眾信賴的出處。
那到底是什么人如此急迫地想要干掉一個說真話的平臺?在這個娛樂至死,一段車庫蹦迪都能火上天際的狂歡時代里,以“精神角落”自居,甘愿安之若素、安靜存在的豆瓣到底是誰的眼中釘?
憎恨豆瓣的人有很多種,除了畢導這種長線追擊的人之外,還有些人把碰瓷豆瓣當成了一種階段性的營銷策略,那幾乎是他們的電影唯一可以有機會被媒體和大眾關注到的爆點,即便轉瞬即逝。
這么說吧,所有不想認真拍電影,只想利用電影的那些人,都真的想干掉豆瓣,某種程度上說,他們想干掉的也并不是某一個網站,而是一切能夠戳穿他們的媒介、平臺和個人。
當他們發現直接的買通和間接的水軍都無法獲得自己滿意的結果,那么拉大旗作虎皮用一些諸如政治陰謀、經濟戰爭之類的說辭進行攻擊就并不難理解了。
不得不承認,囿于特殊的現實原因,有時把一件圈子內的、極其微小的、完全個體化的事情扯上民族大義、社會穩定、國家產業布局之類的外衣,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有些人拍出好電影的能力不夠,但把水攪渾的本事渾然天成。
在這些人詭異的邏輯與敘述中,總能看見一條陰魂不散的指摘——豆瓣慣于貶抑國產電影,而贊賞國外電影。以此想暗示它的陰險。理性探討沒有問題,哪怕以偏概全地表達自己的經驗和不準確的觀點也可以被接受,但睜著眼睛說瞎話就不好了。
豆瓣有一個著名的片單TOP250,這些高分佳作中,盤踞第二名的是《霸王別姬》評分9.5,再往后,《鬼子來了》9.2,《活著》9.1……好,不提這些20年前的舊作,看看當下的新片,《心迷宮》8.6,《紅海行動》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