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編輯 錢多多)2018年北京的第一場雪到現在還不見蹤影,但是滿載著中國1.3億股民的A股卻經歷了猶如過山車般的行情,個中滋味,五味雜陳。
不同的指數表現依然嚴重分化,2017年開始的撕裂在2018年之后愈加厲害,“二八”現象非常嚴酷地在向“一九”現象轉化。
上證指數在2017年有6%的漲幅,進入2018年一路激情沖擊到3587點,從3307點算起,漲幅將近9%,超過去年全年的漲幅。而上證50的表現不但夸張而且瘋狂,連續18根陽線,從2860點一直漲到3203點,漲幅超過11%,而主導這些指數最有力的指標股當然非工商銀行莫屬,宇宙第一大行的股價年初最初才6.04元,一路上沖最高到了7.70元,漲幅為27.48%,這種上漲在歷史上大牛市期間也沒有見識過,豎起來漲的風險是顯而易見的,這就是為什么水皮上周四(1月25日)就發出了“盛世危言,股市會跌”的警告,明確指出,上證50已經進入雷區,隨時引爆,可惜,能夠聽到,能夠聽進去的投資者估計少之又少,減倉避險的估計更是鳳毛麟角,更為悲催的是,最近展開的調整行情,下跌幅度最大的都是前期上漲幅度最小的板塊,深成指現在已經跌破去年底的收盤點位,創業板去年底是1752點,而現在已經跌到1676點,上證雖然距高點跌去200點,但畢竟尚有80余點紅利。
拉指標股美其名曰是價值投資,實際是價格投機,在機構是抱團取暖,在散戶則是無可奈何。很簡單的一個問題,銀行股的基本面比過去是好轉了還是惡化了,但凡有點常識的都知道,銀行一定是經濟周期下行的買單者,既然如此,銀行股為什么卻不跌反漲呢?這是違反常識和邏輯的,更何況金融周期才剛開始,管理層決意用三年時間消除金融系統性風險隱患,去杠桿,去的資金都是來自銀行,回歸初心,表內管理,收縮也都是業務空間,因為不如此緊縮不足以控制銀行的風險,但是與此同時,如此壓縮也就是放棄了業績增長的幻覺,從整體而言,銀行進入的是整固自身價值的階段而不是擴展成長想象的階段,穩定就是勝利,樹不能長到天上去,工商銀行的股價就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嗎?
去杠桿是刮骨療傷,是擠膿包,是要見血的!
A股的出血點之一是大股東的股票質押。這不是新問題而是老問題,2017年中就差點爆發,相當一批質押的股票因市場下跌面臨平倉的風險,甚至大股東有變化的可能,證監會為此專門下文規范,樂視網復牌已經8個跌停,賈躍亭質押的10億股何去何從尚無答案,一旦平倉,再有8個跌停也打不住。大股東質押股票干什么?為融資!融資干什么?為并購!并購干什么?為增大營收利潤!增高利潤干什么?為了提升市值!
A股的出血點之二是所謂大股東增持信托,不完全統計,至少有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上市公司大股東中都出現資管計劃,那種大股東或者管理層出資牽頭然后加杠桿形成的信托,這種資管在2015年和2016年穩定市場的過程中有過作用,但是事到如今已成埋雷,尤其是一行三會出臺29條資管新規之后更是面臨清盤的窘境,和佳股份被動清盤減持自己的股份是第一家,決不會是最后一家。
A股出血點之三是五花八門的所謂資管計劃,所謂分級基金,無非就是配資換種說法,本質上是透支,市場的融資盤在高潮時有2.9萬億,2017年最高到過1萬億,行情一旦下跌,踩踏就不可避免,股價跌停閃崩也就卷土重來。劉姝威最近怒懟鉅盛華七大資管計劃逾期,要求劉士余命令強制平盤,雖然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寶能也已經盈利580億,但是果真清盤,意味著7億股萬科要拋向市場,萬科一天的成交不過6000萬股,市場能否承受就成疑問。
現在的問題是,資金緊張的格局是暫時的還是長期的;監管的從嚴是短期的還是常態的;個股的閃崩是偶然的還是必然的;搞清楚這些,也就搞明白眼前的調整是開始還是結束。想獲取更多請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