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弗勒提到的供應商名稱是上海界龍金屬拉絲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界龍”)。面對斷供危機,舍弗勒提出的解決方案,是“有關政府部門在不違反相關環保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允許界龍繼續......提供3個月的冷拔鋼絲服務,保證供應商切換所必要的準備時間[1]”。
巨大的潛在損失和對產業的影響,讓很多人對企業心生同情,甚至對強化環境監管的經濟影響產生擔憂。誠然,個案問題需要多方研討,尋求最佳解決方案,但這家德企在自身的環境管理中,難道真的不需要反思嗎?
經查,界龍為浦東新區2017年度區級重點監管企業。根據蔚藍地圖環境監管記錄數據平臺顯示,2012年7月和2013年6月,界龍曾兩次違反大氣污染防治管理制度[2];
2017年4月,界龍又因“排放的污水水質超標”,違反《上海市排水管理條例》被城管執法局處以1000元罰款[3]。
顯然,界龍的環境風險并非沒有預警,這些環境監管記錄均可以公開查到,而宣稱“環保理念在產品開發、采購、生產、材料的供應及處理時被列為首要因素[4]”的舍弗勒,為何此前沒有意識到供應商存在的這些污染問題呢?
汽車產業供應鏈很長,其中包括多個高耗能高污染環節,其污染問題絕不只限于頂針生產。早在2016年,環保組織綠色江南、綠行齊魯和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就針對汽車供應鏈的環境污染展開調研,發現多家知名車企的輪胎、輪轂、發動機、傳動系統、鋼材、玻璃等零配件疑似供應商存在不同程度的環境違規。然而當環保組織嘗試就疑似供應商的環境違規與汽車品牌進行溝通時,大多數選擇了沉默應對。
截止目前,只有豐田、大眾等推動供應商就監管記錄的原因,及整改措施進行公開說明。(原標題:環保部關注“舍弗勒”事件:凸顯汽車產業漠視供應鏈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