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南京市江寧區萬裕龍庭水岸小區將要建一家托老所,不曾想到,很多業主明確表示反對。而且,社區辦托老所遭業主反對,還并非這一例,在很多小區都曾出現過。
如何養老,早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而從各方面的意見來看,推進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更具有合理性。老人們長久生活在一個地方,大多有了感情,如果小區就有托老所,讓老人在熟悉的環境和社區中生活,顯然能解決很多“陌生人社會”的弊端。
居家養老需求急劇增加的背景下,社區托老所的出現是順應時代的要求和這部分老人的需求的。但在實際操作中,社區托老所卻頻繁遭到業主抵制,很大一部分托老所項目,因小區業主反對而不得不停工。
2016年,海南普親養老服務公司與海口市民政局合作的一個養老中心項目,因為業主反對,僵持3個月不曾動工。業主們強烈抵制,甚至掛出橫幅“反對養死院”。當地政府部門多次召開研討會協調都無效,最終該養老院項目被取消。
出現“托老所難進社區”的情形,很容易想到“鄰避效應”。甚至連民政部社會福利中心有關負責人也表示,“我們應積極化解‘鄰避效應’”。
托老所進社區當中的“鄰避效應”指的是,人們希望托老所離自己近些,方便照顧老人,但反對把托老所辦在自己所在的社區,擔心會對身體健康、環境質量和資產價值帶來負面影響。比如,業主們擔心,托老所進駐居民樓占用小區公共資源,以及存在潛在的安全隱患。
應該說,對于小區內辦托老所,業主的擔憂不是沒有道理。不過,正如所有的“鄰避效應”一樣,都是有辦法解決的。
比如,開發商可以拿出一個相對獨立的空間來建托老所,盡量避免負面影響;對于鄰近托老所的業主,可以進行適當補償。
在小區內建設嵌入式養老機構,有利于老人在熟悉的環境養老,方便子女探望老人,可以為小區的居民帶來養老便利——這其實可以成為小區的一大賣點。乍看起來,托老所進社區會發生一定的負面影響,但這種負面影響,是因為規劃不夠合理、考慮不夠周到引起的。
值得一提的是,要在小區內建設托老所,一定要跟社區業主進行良好的溝通,達成一致意見再推動。開發商如果想瞞天過海,必然引起業主的強烈反對。(原標題:托老所難進社區,“鄰避效應”并非不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