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和公眾一定要清醒地認識到,經濟學在邏輯和方法論上都存在一些不容易被察覺的“陷阱”,使得理論研究與政策建議之間存在巨大的鴻溝,因此,現階段的經濟學研究還難以直接給某個地區的經濟增長開出靈丹妙藥。
盡信“數”,則不如無“數”
經濟學作為一門實證社會科學,其主要優勢在于其強大的定量分析工具。定量分析方法有效的前提是:第一,數據是準確的;第二,根據大樣本數據得到的結論僅用于一般性政策建議。遺憾的是,我認為這兩個前提在很多政策分析中都是難以成立的,因此,經濟學家千萬不能坐在辦公室里僅憑絢麗的技術分析就給政府提供政策建議。
舉例來說,最近有一篇關于東北問題的文章被很多人傳閱。這篇文章認為,東北經濟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天氣太冷導致人口外流。主要理由是,將中國東北地區與北美、北歐二十多個國際城市對比,發現全世界幾乎沒有東北這樣溫度極低的人口密集區域。然后得出主要結論稱,東北人口應該大量遷移到暖和地區。這篇文章有圖形有表格,有歷史有現實,有中國有外國,洋洋灑灑上萬字,看上去論證嚴謹,不服不行。然而,這篇文章就隱藏了經濟學分析的兩個“陷阱”,一不小心就會“坑人”。
首先,一些地方統計數據是不準確的。這既有客觀的統計口徑原因,也有主觀的政績扭曲原因。中央巡視組發現東北多個地區的統計數據造假,一些地方政府自己也承認了。那么,東北地區在2014年前后的真實GDP是多少?東北地區的常住人口究竟有多少?其他省份的數據有沒有造假?這些問題目前沒人知道。
因此,東北地區究竟從何時以及是否出現“斷崖式”下滑、人口外流是否是東北地區的獨有現象,這些問題我們都暫時無法回答。在數據不準確的前提下,任何統計分析都可能是不準確的。研究者應該暫時拋開數據,到現場調研,通過一手案例和親身觀察來辨別哪些數據或指標是可靠的,然后根據調研的結果重新分析數據。否則,盡信“數”,則不如無“數”。
一些學者根據統計年鑒,發現東北地區青壯年勞動力比較多,因此應該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但是,在調研中我們發現,一些地方統計的常住人口可能是非常不準確的。因為上級政府的一些財政轉移支付是根據常住人口來安排的,所以下級政府傾向于高報本地的常住人口。在研究中,一些學者發現了社保統計數據與人口統計數據不一致的矛盾現象,原因正在于此。
一般性結論無法指導具體地區問題
其次,經濟學的統計分析主要依靠“向均值回歸”得到一般性結論,而一般性結論對于具體的地區經濟發展可能缺乏指導價值。經濟學中最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是計量經濟學方法,它實際上是用大樣本均值來刻畫一般性規律。例如,你問一個醫生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醫生會告訴你,應該不抽煙、少喝酒、別吃辣。但是,如果一個人處于寒冷和潮濕地區,經常吃辣就是必需的。醫生不能因為大多數人不喝酒和不吃辣就改變這個人的生活方式,而應該首先研究為什么一個人既喝酒又吃辣是如何保持健康的。
均值回歸思路對于具體診療的荒謬性可以通過一個形象的例子來說明。假如身高2.2米的姚明走進一個醫務室,問醫生如何才能健康地生活。醫生做了一個測量,發現醫務室另外9個人的平均身高是1.7米,因此認定超過1.7米的人難以健康地生活,并建議姚明把自己截肢,變成1.7米。你肯定覺得這個醫生的建議非常荒謬,但是前面提到的文章在分析東北問題時正是采用了這種均值回歸方法。作者發現沒有一個地區像東北這么冷卻還居住著這么龐大的人口,因此建議東北減少人口。這個邏輯跟醫生讓姚明截肢有本質區別嗎?
從邏輯上進一步推演,如果人口最多的寒冷地區減少了人口,那么原本人口第二多的寒冷地區也要減少人口,這會導致人口第三多的城市也減少人口,最終所有寒冷城市的人口都應該一樣多。此時,如果有任何一個寒冷城市再度減少人口,那么其他寒冷城市也要減少人口,直到所有寒冷城市不再有任何一個人居住為止。這個結果顯然完全不符合現實,也無法解釋人類世界乃至生物世界的多樣化生存,從根本上違背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基本法則。(原標題:聶輝華:對《吉林報告》之爭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