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凱律師事務所(White&case)在評估該框架的最新一期報告中指出,該監管的影響預計主要是程序性的,實際后果將取決于委員會和其他會員國的實際參與,且預計最早將在2018年底之前在立法程序完成后生效。
部分成員國怕引發貿易戰
歐盟委員會提議,該框架將建立在歐盟成員國現有的外資審查機構基礎之上,來自歐盟委員會和各成員國的代表將共同組建一個協調小組,該小組的職責包括確定哪些外資并購行為屬于國家層面、跨國層面或歐盟層面的戰略性并購等。譬如當成員國境內的外國直接投資影響歐盟利益時,尤其是涉及重要研究領域如太空、運輸、能源和電信領域的外資項目,歐盟委員會將啟動審查程序,不過最終決定權仍由成員國自己掌握。
換言之,按照偉凱律師事務所的解讀,“根據該法案,歐盟的作用限于僅僅基于‘給予意見’的第二層次審查,既不能做決定也不能否定會員國的決定”,而且也沒有執法權。
在芬蘭看來,歐盟委員會的計劃更有可能為自由貿易憑空制造問題,在取得不了多少進展的同時,還有觸發貿易戰的風險。原因在于,歐盟委員會希望基于互惠市場準入的準則,來推動更為強硬的歐盟貿易政策議程,但對于麥克卡恩而言,歐洲將采用國家安全檢查這樣的方法,作為爭取貿易互惠待遇的工具,這種行為本身會適得其反。
麥克卡恩表示,歐盟委員會的計劃旨在改善歐盟成員國之間的協調問題,并令歐盟能在外資收購問題上有發言權,然而這一舉動造成的危害可能比益處更多。
除了成員國本身的制度,還要產生新的程序,這些給自由貿易和開放經濟政策制造的麻煩比益處要多。麥克卡恩指出,因為該篩選機制的法律基礎薄弱,這個篩選過程的最終結果并不會產生任何對外資收購的拒絕,但會創造出一個新的官僚主義(程序)來。
目前歐盟28國中僅有13個國家具有國家層面的外資審查機制,通常而言不設置外資審查的歐盟國家認為這一舉動將令投資者卻步。
德國中國商會則發表聲明表示,對歐盟委員會將加強外資審查表示不解和擔憂。該商會指出,僅以著名的機器人制造商庫卡公司為例,被中國企業并購后,該公司宣布將在德國追加數百萬歐元的投資,并大幅提升2017年業績,并謀求在中國市場取得領先地位,這在一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我們很難想象,受益于市場開發和全球化的德國和歐洲,未來要組織和限制此種有利于自身經濟的企業伙伴關系。”德國中國商會在聲明中稱,“通過歐盟委員會對外資并購的建議和德國政府業已擴大的否定圈,在德中資企業意識到,未來會面對更多政治的不確定性和不透明性,在海外進行投資的風險因此被無謂放大了。”(原標題:成員國嗆聲歐盟新投資審查計劃 憂慮貿易戰和官僚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