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振興東北經濟應用何“藥方”的討論并非首次。早在2003年,對于東北經濟的產業結構失衡、企業效益偏低等問題就曾展開過廣泛討論。多年來,東北經濟振興一直得到中央的重點關注。國務院專門設立了相關部門并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希望東北這個老工業基地能夠重振雄風。
然而,問題的解決非朝夕之功。目前,東北地區經濟增速下滑、企業效率低下、市場競爭力不強等問題仍令人憂慮。
最常被提及的問題就是人才瓶頸。
東北地區工業基礎較好、城市化起點高,一度積累了相當可觀的基礎技術性人才。然而,隨著東部沿海地區的快速發展以及市場需求的轉變,未能及時轉型的東北頹勢漸顯。特別是隨著當地經濟增速下行壓力加大,前期的問題充分暴露,人口外流、老齡化現象較為突出。
第二個問題是產業結構失衡。
盡管產業規劃一輪輪制定,結構升級的討論從未斷絕,但從實際效果來看,當地仍然高度依賴資源能源型、重化工型產業等傳統產業,靠政策重于靠市場。這種發展模式與市場需求不匹配,因此競爭力日漸疲弱。
第三個問題是營商環境不佳。
“投資不過山海關。”這句話著實有些夸張,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東北經濟動力長期疲軟的關鍵原因。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理事長、國務院振興東北辦原副主任宋曉梧曾表示,他在調研中發現,地方要上什么項目、要投資哪里都是由政府決定,而不是由市場配置。甚至有民營企業反映,地方政府要求企業必須增加多少份額的投資。
那么,為何在得到重點關注和政策扶持之后,東北地區仍深陷上述問題之中呢?
實際上,東北地區出現重國企與重化工業為主的局面并非偶然。作為傳統的優勢產業,讓東北放棄重工業發展并不容易。而在固有格局上建立的新產業架構存在天然失衡。與之相對的,由于重化工業等關系到國家命脈,國企力量更為雄厚也符合邏輯。只是由于軟性預算約束等多重原因,這種失衡降低了區域內的發展效率。也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林毅夫團隊提出了發展輕紡工業,希望通過引入一些新產業來豐富產業結構,以避免周期性因素對傳統產業造成的沖擊。
當然,東北的問題顯然不局限于單純的產業政策上,因此也不可能通過簡單的產業轉移而解決。真正的問題在于“以控代管”“以堵代疏”的思維模式和行政體制。地方政府學會合理“有為”,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成為當務之急。
同時,中央層面推動的改革、優化全國統籌的制度性安排也很重要。以人口流失問題為例,東北、西部地區近十年來享受特殊政策,從較高職位的官員到一些基層崗位員工,均引入了大量優秀的人才。但是,這種激勵手段只是一種輔助。在增長動力持續疲軟、非體制內工作受到限制和約束較多的背景之下,人才流動難以避免。
同時,除了青壯年人口大量外出務工影響當地發展效率,還有一個問題為很多人所忽視,那就是老年人口的“滯留”。限于退休金領取、醫療保障等問題,東北地區的老人往往被捆綁在區域內,這加重了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不過,目前這種局面正在改善。全國統籌、統一的退休養老、醫療保險等政策正在不斷完善,東北地區將成為受益者之一。(原標題:東北振興:工夫更在產業政策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