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洋指出,從國際看,世界經濟增長發生復雜深刻變化,去年全球經濟增速處于7年來最低水平,今年增長前景有所好轉,但結構性問題凸顯,內生動力仍然不足。從歷史經驗看,每一次大的國際經濟危機之后,往往孕育著科學技術的革命性突破,從而帶來生產方式變革和產業結構調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已經9年了,盡管以人工智能、3D打印、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新技術不斷涌現,但尚未形成強勁的增長動能,全球經濟仍處在動能轉換的換擋期。
從國內看,我國宏觀經濟穩中向好,轉型升級加快,新的增長動能不斷積聚。近三年,戰略性新興行業上市公司實現凈利潤占A股凈利潤的比重上升5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1125家戰略性新興行業上市公司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同比增速均超過25%,延續了高增長態勢。當然,我國新興產業雖然發展快,但總量還比較小。例如,高新技術投資僅僅占制造業投資的10%左右,難以彌補傳統產業下滑的缺口,新舊動能轉換任重道遠,急需通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大創新,來釋放經濟增長新動力。
在嚴格重組上市標準的同時 簡化審批支持去產能、調結構和國企改革
姜洋指出,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服務于新舊動能轉換是金融業義不容辭的使命。在經濟增速換擋期,實體企業回報率下降,風險上升,傳統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動力也隨之下降。而通過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可以形成一套投資方與融資方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機制,具有很好的風險識別和風險代償功能,在拓寬投融資渠道、激發微觀主體創新創業活力、助推經濟增長動能轉換等方面發揮著獨特的優勢。近年來,證監會緊緊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這一根本宗旨,把大力發展直接融資放在經濟金融全局來謀劃和推進,加快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完善市場基礎性功能,有力地促進了經濟轉型升級、結構調整和效率提升。(原標題:姜洋:發揮直接融資功能 推動增長動能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