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處罰主要針對共享單車投放企業,“目前針對騎行人還不好采取直接的處罰”。估計單憑這一點,就讓很多經常騎共享單車的人感覺這個政策與自己無關或者關系不大吧?的確,看上去,因為亂停放,共享單車投放企業是要承擔更大的責任,不但自身不能投放錯了地方,而且,對于亂停放的共享單車也負有及時清理之責,這種清理舉措似乎可以用六個字來概括:“誰投放誰負責”。
眾所周知,共享單車在解決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方面做出了很大貢獻,如今已經成為了小汽車、公交、地鐵之外的第四大出行方式,讓曾經的“自行車王國”再度重生。然而,在人們盡享共享單車便利的同時,無序投放、違規停放問題越來越嚴重,讓老百姓直搖頭。
有人說,共享單車規范、監管的現實難點,就在于既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設規約束又需要有一個時間差。某種意義上,當務之急,就是盡量縮短這個時間差。我們能夠看到,國內不少城市已經在出臺措施治理街頭管理難題。
前不久,上海交通大學王哲、中國科學院大學陳晶睿和山西大學蔣超群花了1個月時間調研了上海淮海中路的共享單車治理情況,結果發現,在這條總地域面積為1.41平方公里的區域內,有61名交通管理和協管人員、65名小區辦公樓物業管理人員、28名各共享單車企業運維人員共233人在管理,這還不算非全職的近480名志愿者,但仍然難以管理共享單車的亂停放問題。好幾百人居然管不好共享單車亂停放,癥結究竟在哪里?出路又在哪里?老實說,目前還沒有準確的答案。換句話說,每一個被共享單車街頭管理難題所困擾的城市,其實都在急切地探尋著背后的答案。
目前,各地圍繞共享單車停放難題推出的解決方案存在著一些差異,出臺的具體措施也不盡相同。比如說,在杭州,“如果是公司違規投放,我們就處罰公司,如果是市民違規停放,我們會督促公司處罰用戶”。作為探索,各地的措施本身沒有高低優劣之分,這都需要在實踐中檢驗,并及時改進。(原標題:共享單車亂停放何時不再困擾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