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最近在青島的公交車上出現了不和諧的一幕:一位50多歲的中年男子看到學生沒有及時給上車老人讓座,于是發表一些比較尖銳的言論。而在他發表言論時,一位已經讓了座的學生看了他一眼,該男子感覺自己受到了挑釁,遂對那名學生又打又踢。
其實,中年男子希望學生給老人讓座,這本身并沒有錯。可是在指責別人的時候,他更應當檢視一下自己的言行是否達標。單從年齡上看,這位50多歲的男子也只是個中年人,給老人讓座無疑也是他的分內之事。自己坐在座位上不愿意動,卻站在道德制高點對學生說三道四,又怎能讓孩子們打心眼里服氣?
也正因為如此,當那位已經讓了座的學生看了他一眼時,這名中年男子感覺自己受到了某種挑釁,遂對學生又打又踢,而這樣的舉動恰恰暴露了他的心虛。
乘車時給有需要的人讓個座,是我們最為樂見的美德。但也必須承認,讓與不讓純屬個人的權利和自由,任何人都不該用指責脅迫別人就范,用暴力綁架他人愛心。說到底,讓座是情分,不讓座是本分。在這個問題上,需要的是正向引導而不是粗暴強制。
讓座是對弱勢群體的一種照顧,是衡量文明程度的一個標尺。打造好這道文明風景線,身教更勝于言傳。以該事件為例,如果中年男子主動站起來給老人讓座,相較于指責和暴力來講,這種無聲的力量顯然更能觸及學生們的心靈。通過這樣的積極示范,就能在潤物無聲中引導孩子們把讓座美德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原標題:教育孩子讓座 身教勝于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