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占地面積1996.85平方公里,遠遠低于同為一線城市的上海和北京;深汕合作區占地面積為468.3平方公里,約相當于深圳占地面積的四分之一。
8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采訪了廣東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彭澎。彭澎指出,深汕合作區對深圳樓市影響有限,其更多會影響深圳市商業地產和工業地產。
合作區主要是產業調整轉移
NBD:相關消息對深圳有什么影響,比如說在產業結構方面?
彭澎:本身深圳面臨著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關口,深圳的土地和勞動力價格已經很高了。以前一些產業可以放在寶安、光明、龍崗等區,但隨著地鐵的開通,這些區域土地價格也上漲得厲害,一些產業必須轉移出去了。企業可以把總部放在深圳,加工或研發則轉到周邊地區形成研發或生產基地,總部保持著對基地的控制力,這種“總部+基地”垂直的分工或幫扶可能是環珠三角地區的新模式。如果說完全轉移出去,有些人不愿意離開深圳。對于企業來說,這種模式比單純的產業轉移要更容易接受一些。像華為的一些研發中心轉移到了東莞的松山湖,這就體現了一種思路。
NBD:相關消息對深圳樓市會不會有影響?
彭澎:很難說直接對樓市產生什么影響,但對深圳市產業用地可能會減輕壓力。對住宅影響更大的還是租購同權以及保障房制度,這個政策影響會更大一點。深汕合作區主要還是一個產業的調整和轉移,它對深圳工業地產、商業地產影響更大一點。
合作區要形成帶動作用
NBD:如果深汕合作區由深圳主導,您怎么看待?
彭澎:深圳沒有更多可以開發的土地了,在這之前一直有個說法是深圳想拓展空間,比如把惠州東莞部分土地劃到深圳,但這個方案未必可行。相比之下,深汕合作已經很多年了,這也是“雙轉移”(廣東省提出的“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兩大戰略的統稱,具體是指珠三角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東西兩翼、粵北山區轉移)、振興粵西北的一個布局。從珠三角6市對口幫扶粵東西北12市的效果來看,深汕是做得最好的。當然這有賴于基礎設施的建設,從交通上看,沿海的高鐵高速比較方便,完善的基礎設施是兩地合作比較好的因素之一。現在從體制機制方面來看,合作區是有先例的,比如說順德清遠(英德)經濟合作區,兩市(區)在GDP、稅收等方面分成。深汕合作區像是空間上的一個升級版,若由深圳來進行管理可以使合作區發展得更快一點,這也是幫扶很重要的一種嘗試,做得好還可以繼續推廣。(原標題:廣東體改研究會副會長彭澎:若深圳主導深汕合作區 將緩解商業、工業地產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