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律師指出,培訓機構借勢高考狀元營銷涉嫌違反《廣告法》。有些教育機構為了吸引用戶還會造假,比如把不是本機構學員的狀元說成是學員等。
炒作高考狀元的現象早已有之。雖然教育部門三令五申,有識的教育界人士反復提醒,但是這股風氣一直剎不住。現在隨著網絡技術發展和民間教育培訓機構的做大,又出現直播課這樣的新花樣。
炒作高考狀元,有悖教育公平的理念。當高考狀元淪為商業化教育機構的廣告招牌,就更加變味了。
不管教育機構使用什么名目,它們付給狀元的錢本質就是代言費,目的就是向受眾學生傳達一個信息:高考狀元的選擇,你值得擁有。正如人們時常好奇某某明星是否吃他代言的方便面,我們也要問高考狀元真的是這些教育機構培養出來的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別說某些狀元不是相關機構的學員,即便是,又怎能斷定這些機構的作用超過了學校和老師?
這還不同于明星吃不吃方便面,因為大家都知道那是表演,學生和家長可能真的會以為高考狀元“選擇”的機構有什么訣竅秘方。這應該也是相關機構給高考狀元付費時想要達成的效果。若培訓機構心理攻勢成功,教育就會更加異化成拼錢的游戲。而當前社會上本就存在教育焦慮和“起跑線”恐慌,培訓機構炒作高考狀元只會雪上加霜。
有媒體曾對2015年各省的高考狀元進行調查,發現93.1%上的是普通幼兒園,72.4%上的是普通小學,41.3%上的是普通初中。也就是說高考狀元與“起跑線”關系不大。這組數據是有助于緩解“起跑線”恐慌的。如果有人試圖制造高考狀元只能重金培養的印象,只能說誤導公眾、別有用心。高考狀元不應該成為培訓機構通過刺激教育焦慮情緒來漁利的工具。
眾所周知,市場上的民辦培訓機構讓許多家長和孩子疲于奔命。有些家長確實是為了讓孩子學到東西,但也有不少家長是從眾心理作祟,不報班便內心不安。在當下教育神經如此敏感脆弱的時刻,再加上高考狀元這味“料”,豈不是要壓垮這些家長?(原標題:培訓機構炒作高考狀元:別拿社會的教育焦慮當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