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京報報道,胡潤研究院日前發布的《2017胡潤財富報告》顯示,中國大陸600萬資產家庭數量已經達到362萬戶,比去年增長7.1%。同期,擁有千萬資產的“高凈值家庭”同比增長9.7%到147萬戶。
自1998年住房貨幣化分配以來,中國的住房市場開始啟動。自此之后,各大城市都拆舊城,或建新城,開發了大量的房地產。而且隨著房地產市場的迅速發展,市場秩序也迅速發展。連帶著也進一步推動了房地產融資市場,以及私人借貸市場。
金融市場的進一步發展,進一步推動了房地產市場的發展,同時也通過金融市場秩序的支撐,大大提升了中國房產的市場價值。很多業主因此而成了百萬富翁、千萬富翁。房地產開發商則很多成了億萬富翁。
各大城市的新興商業小區,也出現了嶄新的商業化的治理結構,先是開發商治理,然后是前期物業治理,接著就是純物業公司的治理。部分小區通過業主大會還建立了業委會治理。這一治理的新穎之處是,其他社區治理,都是政府出錢,以村民和居民為基礎,但商業小區的治理,是業主出物業費,商業公司提供公共服務。這一嶄新的治理,也使得新興商業小區的房地產價值得到了新的治理的秩序支撐。
在這一背景下,其實還是有很多房產,在原始秩序的維度里,它們因為缺乏房產證,而只能用來住,或者租,或者只能空著,不能在市場上銷售。如果能夠銷售,也無法得到法律秩序的認可和保護,因而只能在原始的市場秩序里交易,市場成本非常高。
所以,在原始秩序里,房子的確是用來住的,也可以用來在原始秩序里交易,但沒有“炒”。因為金融市場不會青睞沒有產權證的房產,無論是開發房產,還是購買房產,都無法得到金融杠桿的支持。
在這個意義上,能夠得到“炒”的機會的,也就是利用金融杠桿來融資開發和融資購買的,只有是國家法律認可的具有產權證的商業房產。因為只有這種房產,才能在市場上自由買賣,并且是在擴展市場秩序中銷售和購買的,往往在金融杠桿支撐下,也就是在發達的金融市場秩序維度支持下得以開發和交易的房產。
中國房市在金融意義上不存在太大泡沫
這個時候,房地產市場就可能出現泡沫,尤其是“炒”得過分,也就是房地產金融杠桿率比較高,金融風險因此放大的情況下,尤其如此。
但是,目前的基本情況是,房地產市場開發的杠桿率不高,業主購買房子的杠桿率也不高,因而“炒”的空間,也就是金融炒作引起的泡沫并不大。各大銀行貸款資產的優良率,個人房貸是銀行最優質的資產,由此可見,在金融意義上,中國房地產并不存在太大的“泡沫”。房子是用來住的,而不是用來炒的,如果在擴展的市場秩序維度里,其實中國房子也很少用來炒的。
中國商業房地產之所以價格高得不正常,其原因,不在于金融“炒作”過分,而在于商業房地產僅僅是所有房產中的一小部分,大量的房子,比如農村的,城市的小產權房,職工用房等等,都不是可以用來在擴展的市場秩序里交易的。(原標題:從市場秩序維度看房價為何這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