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地方來說,高鐵開通意味著更多的投資,更快的經濟發展;對于老百姓(603883,股吧)來說,意味著出行的便利性,坐上高鐵,全國大部分區域8小時之內就可以到達;對地方企業來說,高鐵意味著更豐富的交通網絡,更多的訂單;而對于城市管理者來說,高鐵則意味著政績。最近,濮陽市一位副市長和鐵路總公司計統部的一位負責人相互爭論,爭吵的視頻在網上流傳開來。這也可以從側面看出,地方征求高鐵的愿望也達到了一個高潮。
早在2009年,婁底市的冷水江市、新化縣與邵陽市就曾因高鐵規劃而爆發城市之間的口水戰,媒體紛紛予以報道和轉載,當時人們還看得“挺新鮮”。然而,沒過幾年,隨著高鐵效益在各個地方開始大力顯現出來,越來越多的城市加入了“高鐵”的爭奪戰。有人甚至直言“沒有高鐵,就意味著邊緣化。”
高鐵給城市和區域發展帶來好處不言自明,但是越來越多、越來越激烈的高鐵爭奪也引發了一些地方矛盾,成為很多地方政府頭痛的大事。
高鐵線路怎么安排,在哪些地方設立站臺,不是隨隨便便在地圖上畫出來的,而是先期要通過大量的勘探,要考慮到地質條件以及環境條件,同時,還要考慮到區域人口、經濟發展等等因素。
高鐵的規劃是一個長時間、反復衡量,爭取利益最大化和安全最大化的最后定奪方案。針對現在越來越多的地方在不同程度上爆發的“高鐵矛盾”,就像是某位鐵路規劃專家所說的:“高鐵的建設要尊重民意,但是更要尊重科學”。在南京市,就有一座2011年建設的高鐵紫金山東站就被荒廢掉。高鐵的迅速發展難免會出現一些規劃上的錯誤,但是要避免這樣的事情再次發生,高鐵線路和車站的選址必須慎之又慎,不能僅僅被民意牽著鼻子走,要多聽聽“科學的意見”。
通過爭奪高鐵站這件事,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國人對高鐵的認同度越來越高。根據相關報道,前些年,還有一些地方不愿意修建高鐵,因為牽扯到拆遷等方面的事宜,嫌麻煩。但是,隨著我國正式進入了高鐵時代,高鐵的呈現出來的巨大效益也在迅猛爆發。怎么調和這種“高鐵矛盾”,實際上還是需要從基本入手,很多地方之所以如此情緒激烈的爭取高鐵,還是因為成本的原因,因為高鐵的投資大部分還是來自國家,地方只負責拆遷。如果換一種思路,是否應該引入市場化平衡原則,把高鐵的投資引入地方資本或者民間資本,使高鐵的投資多樣化、豐富化,如此一來,一是可以減輕鐵總的財務壓力,二來也可以讓有能力發展高鐵的地方可以接入高鐵網絡。(原標題:高鐵的建設要尊重民意,但是更要尊重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