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伊始,相對于步入新學期的學生,有一部分孩子和家長選擇離開公立學校,嘗試“在家上學”或讀“私塾學?!?。
9月5日的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針對近年來部分家長不送孩子上學或退學上“私塾”的問題,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表示,這種行為和義務教育法相抵觸。無正當理由未送適齡兒童少年入學接受義務教育或造成輟學的,由當地鄉鎮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給予批評教育,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由司法部門依法發放相關司法文書,敦促其保證輟學學生盡早復學;情節嚴重或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為什么不去學校,而選擇“在家上學”或讀“私塾學?!保楷F實需求和法律規定之間的矛盾該如何化解?法律該不該給“在家上學”留個空間?
“不是做加法,而是在做減法”
在北京生活的張女士近日在為孩子的新學期做著準備。相較于其他孩子所去的學校,張女士10歲兒子就學的地方有些特殊——一所不到200人的“私塾式”學校。
四年前,為了給孩子的成長創造一種更為寬松自然的教育環境,張女士和丈夫在北京郊區購置房子,同時讓孩子接受“私塾教育”,讓孩子回歸自然。
“為了孩子的教育方式,我和家里人也產生了分歧和矛盾。孩子爸爸認為孩子應該走平凡之路,而家中老人主要是覺得 私塾教育 學費貴。當然,最重要的一點是這種新教育模式帶有一定的實驗性,未來若要與體制內教育銜接也有困難。這些問題,都是每個選擇 個性化教育 家庭要考慮的現實問題。”提到當時的選擇,張女士現在回想起來,仍是思緒萬千。
作為母親,張女士反對揠苗助長式的教育模式,希望孩子可以自然地成長。在孩子上小學之前,張女士接觸了很多新式兒童教育理論,如蒙臺梭利、瑞吉歐、華德福、多元智能理論等,這些教育理論大多主張教育應遵循人的成長規律,強調與孩子的天性合作,認為環境是孩子的老師,追求全人的、健康的教育。
“中國的現實是,體制內的教育更關注孩子的學業水平,家長們期望孩子擁有更多的特長。當然,我認可這些理念,但是我更希望我的孩子以他本來的節奏發展自己,他也許學得不那么多,學得要慢一些,但他有著學習的原動力,對世界充滿熱情,而且他的身體、意志、情感和認知是平衡的——一個健康的人應該是平衡的。從這個角度講,我的選擇,不是做加法,而是在做減法?!睆埮空f。(原標題:檢察日報刊文:法律該不該給“在家上學”留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