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京報報道,9月5日中國農業大學新生報到,農大還為貧困新生準備了三個“大禮包”——添翼計劃、翱翔計劃和文化之旅。
新聞要對比著看,總能發現些引人思考的問題。日前陜西省教育廳出臺高校家庭困難學生的認定標準,規定在校外租房者、經常出入網吧者不得納入貧困學生之列。
兩個政策給我們刻畫了兩種不同的“貧困生”樣貌,一個是節衣縮食、目光凝重、偏居一隅,除了讀書以外甚至不宜有娛樂與社交;而另一個則是開朗大氣、追求夢想、多才多藝,在青春歲月綻放自信的笑容。
前一種也許是大多數人心目中“貧困生”的標準樣本,但不可否認,后者才是理想的范本。資助貧困生本就是為了消除差異,而不是用“貧困”的標簽來突出差異。如果用“貧困”給他們定性,并以此讓他們背上沉重的枷鎖,那么這種資助無異于同情和施舍。
對貧困生的資助,不同于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最低生活保障。社會救助著眼于當下,目的在保障生活和促進公平;資助貧困生則著眼于未來,目的在于為他們的全面發展創造平臺。
我經歷過貧困的大學時代,如今回想起來,“自卑”比“貧窮”給我留下了更深的烙印。自卑的結果是自我設限。對于很多挑戰,不是做不到,而是根本不敢想。
因此,對于貧困學生,比解決生活困難更重要的是幫助他們擺脫自卑的魔障,讓他們認識到自己在人格上的平等,讓他們勇于敞開人生的多種可能,“有野心”追求更好的發展。
他們與普通學生一樣,擁有出國深造、擴寬技能、培養興趣、提高品位的需求和愿望,只是囿于家庭條件的限制,往往難以如愿。而農大的專項資助計劃,可以為他們卸下負擔,提醒他們正視自己的潛能、愛好和未來。而這將有助于他們擺脫自卑,充盈他們的精神世界,積極融入高校、城市和新生活。(原標題:托福舞蹈話劇,貧困生也應有多彩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