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馬克龍的妻子布麗吉特是馬克龍的中學語文老師,她舉止得體,公眾形象良好,對馬克龍連續贏得總統大選和國民議會選舉助力甚多。更重要的是,“第一夫人”作為一個公共職位已經在美國等多國通行,國家元首配偶以“第一夫人”的身份參與外事活動和慈善事務已成國際慣例,為什么法國人對“第一夫人”偏偏不買賬?
馬克龍設立第一夫人職位的失敗首先和近期其個人聲望的下降有密切關系。民意調查顯示,馬克龍在贏下國民議會后一度獲得65%的法國民眾支持,可謂春風得意。然而,自馬克龍7月開始推行其改革方針,他的聲望就開始快速下跌,表明法國民眾對新總統的不滿態度越來越強烈。民眾不滿的焦點主要是馬克龍的財政政策,要知道馬克龍新政的核心是通過提高企業經營自由度,同時降低企業稅收和福利負擔來提高法國經濟競爭力。降低企業負擔不可避免導致財政的再平衡,需要新政府在其他領域削減支出。法國新政府及時推出了減赤計劃,打算嚴格控制國防預算的增長,削減個人住房補貼,裁減部分公務部門職位。這些措施傷害了法國利益團體和部分民眾的利益。盡管馬克龍一再強調第一夫人職權和地位不會給納稅人增加新的負擔,反而會讓總統夫人的開銷更加透明,但他在社會各界為經濟改革付出代價的微妙時刻設置第一夫人職位,還是引發了民眾的反感。前文提到的法國民眾反對改變現狀的網絡請愿書上明確寫道:“沒有任何理由能夠讓元首的夫人從公共財產中獲得預算,目前馬克龍夫人已經有3名助理、兩名安保人員和兩名秘書,這已經足夠了?!?/p>
除了財政原因,“第一夫人”在法國受到強烈抵制的另一大重要原因是文化因素。其實,“第一夫人”作為正式職位最早出現于美國,和美國政治中的基督教傳統有密切關系。美國民眾普遍認為,家庭生活和配偶形象是考察政治人物性格的重要窗口。一個出色的政治人物,應該擁有美滿的家庭生活。因此美國總統夫人的一舉一動吸引國民關注,其職位的正式化是理所當然的。但是,法國的政治文化和美國有較大差別,一方面,法國大革命后,基督教文化對法國政治的影響總體來說并沒有那么深入,因此法國人對政客家庭生活的重視程度沒有美國那么高。另一方面,為總統夫人設置專門的職位也讓法國人聯想到貴族統治時代王后的特權而很難接受。不少法國民眾認為,對外代表法國的政治人物要么通過選舉產生,要么依照行政法通過特定的選拔程序從高級公務員中選拔出來,第一夫人也不能例外,如果要設立第一夫人職位,也必須經過議會表決或民眾投票。正因為法國人傳統上并不將總統配偶視為代表國家的公共人物,因此對總統的私人生活保持著既寬容又警惕的態度,不強求總統必須時刻保持家庭美滿的形象,但對總統配偶的政治角色多抱有限制和警覺的態度。
正是因為政治文化迥異,再加上緊縮改革期間民眾對增加新職位的負面反應,讓馬克龍設立第一夫人的打算遭到了挫折。但是馬克龍的挫折未必是法國的損失,據悉,馬克龍為了打消民眾對于公共開支的顧慮,將訂立有關總統配偶的透明度公告,這個公告將規定馬克龍夫人布麗吉特的角色、行動范圍以及配備的人手和活動經費。(原標題:馬克龍的“第一夫人”計劃為什么會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