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來,知識付費是互聯網上媒體、內容出版和教育融合之后形成的新物種。從傳媒、出版、教育、互聯網等角度出發,我們會得到不同的理解。最近,隨著圖書出版和知識付費之間交集增多,很多人和我一樣都逐漸發現,知識付費可能給我們的讀書帶來巨大改變。
書,是最古老、最經典的知識載體。雖然總有人用數字對比批評中國人的讀書率,但實際上,中國社會還是相當重視讀書的,全民閱讀活動不斷展開,各地舉辦的書展吸引大眾關注,在城市里以書為主題的店成為熱門景點。智能手機中的讀書應用也是重要類別,當然,也許很多人讀的是網絡文學。
但過去,圍繞書始終有一問題未解:人們不讀書怎么辦?有人擔心,不讀書,社會的文化和知識水平會受到影響。也有人擔心,讀書逐漸變成一種少數人的高雅藝術,讀書被用來展示某種生活狀態。
從產業與產品的角度我們可以問,書可以怎么變化———書可以怎么變得更符合現代人的需求?我們也可以從作為讀者的角度問:買了書讀不下去、沒法從書中獲得知識怎么辦?我們似乎處在一個困局里面:書很好、極好,但處在一種“良藥苦口利于病”的尷尬狀態。
過去一年多,知識付費給書和讀書帶來了新鮮的沖擊,以互聯網慣有的那種野蠻、粗糙的方式。我知道,有的人更愿意給知識付費賦予情懷和意義。但我覺得,這種野蠻、粗糙、新鮮可能正是互聯網的力量所在,網絡文學曾經帶給我們的就是類似的沖擊。
我們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分別來看。在政策導向上,8月底,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數字出版司副司長馮宏聲在中國出版協會等主辦的全球知識服務峰會上說,要構建“國家知識服務體系”,推動有條件的行業主體從內容產品生產商轉型為知識服務商,推動業態從內容產品生產升級到知識服務供應。中國出版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前副局長鄔書林則分析認為,出版的核心是知識服務,而內容付費是基于互聯網的知識服務。與傳統出版業相比,它呈現出非常明顯的特點:聚焦大眾市場、音頻形式領跑、傳播效果突出、知識服務新公司涌起。
知識付費熱潮是“互聯網+知識”或知識服務真正落實到一個可以被用戶所用的東西上來。在這個消費社會,普通人要的不是政策與概念,而是可以消費的商品。互聯網和知識帶來了訂閱專欄、音頻課程、知識直播、圖書音頻、語音問答、付費社區等等,付費知識產品把宏觀和微觀連接到了一起。
沿著從宏觀到微觀的路徑,我們看到,跟書相關的付費知識產品在產業與產品層面帶來了真正的創新:它不是書,但以跟書截然不同的方式變革了書,并且,變化還在持續發生。在與資深出版人、百道網董事長程三國討論時,他從出版產業視角出發,幫我改寫出如下一句話:“(付費知識產品)核心的功能和價值與圖書是高度一致的,源于書,大于書,優于書。”(原標題:知識付費產品的核心功能與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