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 據中國經濟信息社、新華無錫物聯網咨詢中心最新發布的《2016-2017年中國物聯網發展年度報告》,雖然目前中國“聯接指數”在全球排名為23位,尚屬于加速者陣營,但預計到2020年,中國M2M(機器與機器間的聯接)聯接將達10億個,物聯網產業規模將超過1.5萬億元。
據新華社9月5日報道,物聯網產業鏈主要劃分為感知層、網絡層、平臺層、應用層。其中,在網絡傳輸層面,物聯網與互聯網不同,不僅需要高速率的傳輸網絡,也需要低速率、中速率網絡。窄帶物聯網是一種低速率網絡,其特點是低功耗、廣覆蓋、穿透力強。
目前,國內三大電信運營商都在加快建設低速率的窄帶物聯網,高速率的5G網絡不久也會到來。通信網絡標準統一,且多層次覆蓋,化解了過去物聯網應用碎片化的難題,加之部分傳感器、芯片價格下降,可穿戴設備、家庭安防、智能家居等消費需求興起,為物聯網技術和應用進入創新活躍期奠定了基礎。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說,中國物聯網發展正由政府主導模式向市場驅動模式轉變。
鄔賀銓介紹,過去幾年,物聯網應用大都是小企業在做,應用呈現碎片化特點。從去年開始,窄帶物聯網標準出臺后,一批大企業開始介入物聯網發展,如華為、中興、三大電信運營商都積極跟進,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也開始進入這一領域,這些大企業的介入有望推動物聯網的快速發展。
從大環境來看,全球物聯網技術和應用也在進入創新活躍期。據《2016-2017年中國物聯網發展年度報告》,目前全球每天約有550萬新設備加入物聯網。截至2016年底,全球物聯網設備連接數為64億個,比上一年增長30%。
推廣汽車電子“身份證”,杜絕套牌車;發放智能血壓計、血糖儀,讓家庭醫生實時知曉慢性病患者身體狀況;給風機裝上傳感裝置,在千里之外就可以“感知”風機運行狀況……從醫療、交通等生活場景,到環保、制造等生產場景,處處能“感知”到中國物聯網的應用創新。
“傳統產業走向智能化是大趨勢,而物聯網是實現這一結果的必要途徑。”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說。當前,我國傳統制造業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期,許多專業人士認為,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物聯網“偶遇”制造業升級,兩者融合必將迸發出巨大的創新潛能。
在物聯網產業鏈上,兩大基礎核心技術——傳感器和芯片,是我國的弱項。據《2016-2017年中國物聯網發展年度報告》,目前我國約60%的傳感器依賴進口,微機電系統傳感器幾乎全部依賴進口,核心芯片約80%以上依賴進口。
相關專業人士認為,我國有強大的市場需求,有國家產業政策的推動,在應用中注重消化吸收,如同高鐵,以應用帶發展,在基礎核心技術上不斷突破,中國在物聯網領域某些方面實現領跑是完全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