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政府發布了關于對非官方數字貨幣監管的七部門聯合公告,即《中國人民銀行 中央網信辦 工業和信息化部 工商總局 銀監會 證監會 保監會關于防范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公告指出,近期國內通過發行代幣形式包括首次代幣發行(ICO)進行融資的活動大量涌現,投機炒作盛行,涉嫌從事非法金融活動,嚴重擾亂了經濟金融秩序。
根據此次發布的公告,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非法從事代幣發行融資活動,任何所謂的代幣融資交易平臺不得從事法定貨幣與代幣、“虛擬貨幣”相互之間的兌換業務,不得買賣或作為中央對手方買賣代幣或“虛擬貨幣”,不得為代幣或“虛擬貨幣”提供定價、信息中介等服務。各金融機構和非銀行支付機構不得開展與代幣發行融資交易相關的業務,充分發揮行業組織的自律作用,社會公眾應當高度警惕代幣發行融資與交易的風險隱患。
上述監管舉措直接限制非數字貨幣的相關融資行為,而且公告明確指出,代幣發行融資中使用的代幣或“虛擬貨幣”不由貨幣當局發行,不具有法償性與強制性等貨幣屬性,不具有與貨幣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也不應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使用。由此可見,比特幣等數字貨幣的金融功能已經基本喪失,這顯然與比特幣創建之初的貨幣目標相矛盾,目前尚未看到一種缺乏金融功能的所謂的“貨幣”還能持續健康運行發展的先例。
盡管比特幣運行之初也沒有所謂的貨幣職能,靠的是民間的自發運作逐步擴圍,但這并不意味著比特幣天生就有貨幣職能。從本質上看,比特幣等非官方數字貨幣沒有錨,并沒有所謂的法定價值,支撐比特幣的并非信用,也非實際生活中的價值,而是人們對其的心理預期。只能通過社會交易主體之間非契約式的預期價值進行流通,若政府進行全面管制,非官方數字貨幣流通的非契約環境將受到沖擊,貨幣預期價值將大幅波動,非數字貨幣的不確定性必然面臨上升的局面。
盡管比特幣等非官方數字貨幣的前景很難預測,但比特幣等非官方數字貨幣近期出現了較大的波動,9月4日比特幣日內自最高點跌3000元左右,預示相關數字貨幣面臨較大不確定性的事實,從目前來看,比特幣等非官方數字貨幣可能出現三種不同的發展趨勢。
一是比特幣等非官方數字貨幣逐步退出市場。這是最為悲催的結局,數字貨幣的游戲伴隨著大量參與人員的退出而逐步終止,但這也是最不可能的結局,畢竟比特幣等非數字貨幣已經頗具規模。大量挖礦機固定成本的投入注定了這個市場持續運作的意義所在,相關機構和人員會盡力維護這個市場的運轉。當然,如果從較長時間的視角看,非官方數字貨幣如果遭受全球的強力監管,數字貨幣如果沒有找到新的出路的話,那么最終可能確實會出現曲終人散的局面。
二是比特幣等非官方數字貨幣改變“貨幣”目標。比特幣的初始愿景是成為貨幣,但在強力監管的背景下,比特幣成為貨幣的希望將越來越渺茫,相關部門或者參與者必然會研究最大化保全比特幣資產的做法。在融資等相關職能受到限制的情況下,如果相關數字貨幣能夠找到超越貨幣目標的新的職能,實現鳳凰涅槃,比如,將比特幣發展為類似于藝術品的具有特殊用途的稀缺資產,那么非官方數字貨幣的發展也就有了新的空間,其發展可能就可以繼續延續。
三是比特幣等非官方數字貨幣尋求在非監管國家的擴圍升級。上述兩種推測都是不考慮世界各國政策分化的情形,事實上,如果考慮世界各國制度的差異,那么非官方數字貨幣可能還存在新的發展機會。(原標題:非官方數字貨幣的三種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