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各大商圈的多家KTV看到,下午時段上座率在60%以上,部分KTV甚至出現滿場的情況,這一時段的消費者一大半為老年人。
在傳播過程中,不少網絡媒體將此事冠以“搶占KTV”的標題。與過往“廣場舞團搶占空地”“暴走團搶占馬路”所引發的爭議不同,這一次大爺大媽們的“搶占”,卻贏得了公眾的普遍理解。
從“搶占”的結果上看,無疑也是“雙贏”:老人用相對較低的價格享受了娛樂,商家也充分利用了經營低潮時段,避免了資源閑置。
在輿論場中造成差別的原因不難找。與廣場舞或是暴走團具備的“負外部性”相比,KTV包廂中進行的娛樂更加封閉和私密,幾乎談不上對外界造成什么影響。同時,盡管因為時段原因價格低廉,老人們畢竟已為之買單。
“買單”說來簡單,背后卻可能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為自己的休閑娛樂行為付費,本該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一項慣常的行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將有越來越多的老人,和報道中的“K歌族”一樣接受這樣的觀念。進一步說,在屢屢出現的代際摩擦面前,訴諸市場路徑,即“誰買單誰使用”,不失為一條重要的解決路徑。
那么,接下來的一個問題則是,社會和市場是否已經做好了準備,能夠提供足夠細化的領域,來接納老年群體新的需求?(原標題:靠更完善的市場滿足老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