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在白志明被抓兩月后,投資者侯斌,被有些業務員和其他投資者勸不要報案,有人多次“警告”他,如果現在報案將影響以后兌付。
據報道,在白志明被抓后,仍有很多巴鐵投資人為他喊冤,這些“平均年齡60歲左右”的投資人說,“白志明手里有一個無形資產,評估價值三百億,在新三板掛牌,只要他能拿出來20%就可以解決危機,我們給他時間。”
而今,“PPP模式+巴鐵”涉嫌非法集資定性的“靴子”明明已落地了,盡管警方在通報中明確提醒投資人盡快報案,可仍有很多投資者對報案持觀望態度。
同是天涯被坑者,有些投資者勸同是挨坑的別報案,這其中不乏“宮心計”成分——有些人就是想著,報案者越少自己可能拿到的賠償越多;還有人希望通過“忽悠接力”,為這場“擊鼓傳花”的龐氏騙局找到新接盤俠。不過,有些人對巴鐵騙局依舊抱有幻想,仍不愿從迷夢中醒來,也是事實。
現實中,別說有模有樣、有實物產品的“巴鐵”式騙局,就是完全沒影、純粹靠忽悠的“民族大業”騙局,都能在被辟了多次謠、展開多次打擊后,換個由頭、變個話術繼續招搖撞騙。
對騙子而言,那些對高息誘惑抗拒無能的老人,無異于被割了一茬又一茬的韭菜。此前新京報就報道,在傳銷操盤者對老人搞線上洗腦后,有受騙者家屬組建“解救群”,潛入群中“炸群”,很多受害老人依然沒被“炸”醒。
在此背景下,戳破巴鐵融資騙局之后,顯然還有必要以這類典型個案為契機,加強反龐氏騙局式行騙的科普與維權教育,既對那些執迷不悟的上當者加以“解救”,也提升人們的警惕和維權意識。
此前有關部門針對電信詐騙和多級分銷欺詐的全鏈條治理,已漸趨完善,接下來,對于“巴鐵”這類借高科技、PPP等名目的龐氏騙局,重拳打擊也可來得更及時。(原標題:“報案影響兌付”純屬蒙騙,別對巴鐵抱幻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