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為6.6010,走高101點或0.15%,連續第2天創下去年6月24日以來最強水平,今年累計漲幅約6%。按如此趨勢,人民幣匯率完全可能在年底之前,收復去年失地。
至于此前用人民幣兌換美元的投機者,可能“腸子都悔青了”,做空人民幣的金融機構近來頻繁爆倉,更是要哭暈在電腦旁了。
種種事實證明:人民幣在可自由兌換前,非但不會大幅貶值,甚至還會小幅回升;投機者與中國央行博弈,無異于以卵擊石。
為何這樣說?
目前,人民幣已成為全球認可的國際儲備貨幣,不可能處于長期升值或貶值狀態。此輪匯率向上波動,是對過去一年多來兌美元持續貶值的修正,也是逐步走向國際化的必然——即一種“有管理的浮動”,未來人民幣匯率隨時波動,應會成為新常態。
事實上,自2010年6月以來,人民幣雖然不斷起伏,但相對美元不過升值了約4%而已。要是看一攬子貨幣的話,基本保持穩定。
不過,旁觀的歐美金融分析師卻開始擔心:人民幣大幅回升,可能使美國的貿易赤字減少三分之一,為美國就業創造足夠機會,降低失業率,但這也會導致中國失業率上升,引發一場拖累全球經濟的貿易戰。
中國貨幣政策的最大質疑者——華盛頓彼得森研究所所長弗雷德·伯格斯滕預測,只要人民幣升值20%,將使美國經常項目赤字減少500億至1000億美元,如果是升值40%,將會減少2000億美元。其中,一半來自增加出口,主要是中國以及中國的主要貿易伙伴,另一半則來自減少對中國的進口需求。美國每10億美元的貿易平衡,將增加約6000個工作崗位,所以1000億美元就是60萬個工作崗位。
如此看來,人民幣匯率走高迎合了美國的需求,在特朗普政府的“人民幣操縱論”下,似乎對中國多有不利。不過,這樣的擔心其實多余,人民幣升值對中國實則利大于弊。(原標題:回升的人民幣,“漲跌不驚”才是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