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 隨著“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逐步推進,工業機器人這一“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已成為制造業最火熱的投資領域,也是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我國機器人技術和行業的發展正逐步走向成熟。記者從2017世界機器人大會現場獲悉,2016年我國機器人產業規模首次突破50億美元,預計2017年將達到62.8億美元。近五年規模增速基本保持在20%以上,成為全球機器人產業規模穩定增長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在工業機器人領域,今年上半年生產完成5.9萬臺,同比增長了52%。我國連續五年成為全球第一大應用市場,占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的比例將從25%提升到30%以上。
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在大會上表示,我國始終高度重視中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在規模、技術、應用、集聚等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辛國斌透露,在機器人技術的研發方面,目前我國語音識別、圖像識別等技術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機器人本體優化設計及性能評估、高速高精度控制等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此外,在特種無人機、深海機器人等領域形成了一批具備核心競爭優勢的自主創新產品,成功研究開發了固定翼無人機智能集群系統等。
隨著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制造業加速融合,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發展給機器人產業帶來了新的春天。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統計分析,2016年全球機器人產業規模首次突破200億美元,增長14.5%,預計2017年將達到232億美元。加快推動機器人發展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全球主要國家紛紛將促進機器人技術和產業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
在業內專家看來,機器人產業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將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年均增速遠高于工業和裝備制造業的增速。以北京為例,按照《北京市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路線圖》,到2020年,北京機器人產業收入達到120至150億元,培育形成10家行業領軍企業、10個研發創新總部,實施10個工業機器人重大應用項目;到2025年,北京機器人產業收入達600億元左右,基本建成全球領先的機器人創新應用基地。
另外,機器人也正成為提振實體經濟的重要突破口。以物流為例,根據羅蘭貝格2016年的研究報告,歐盟物流行業機器人的工作效率已達到人工的4至6倍,平均成本為18至20歐元/小時,雖略高于平均人類成本,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預計2020年將降至15歐元/小時左右,推動實體經濟提質增效。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