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 當新的貿易和投資規則后,新的國際標準便應運而生,直接影響國家產業的競爭力。
如果說勞動、資本、土地和企業家是物質生產所必需的四大生產要素,那么“標準”則是構成經濟領域生產合理化的“第五生產要素”,對經濟增長貢獻巨大。數據顯示,德國、奧地利、法國、英國、中國標準化對本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分別是27%、25%、23%、12%、7.88%。縱觀200多年工業化歷史,每一輪工業革命浪潮,隨之而來的是新一輪標準化的推出與更新。可以說,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本質是主導這個世界未來的工業標準之爭。
當代美國著名政治思想家赫伯特·馬爾庫塞指出,標準化實際上就是政治統治的隱蔽系統。更為關鍵的是,標準化會產生路徑依賴,所有后來者都必須在這個已有的秩序中行動,這也是德國在工業4.0革命中,為什么把標準化排在所有8項計劃的第一位。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資本主義世界正在醞釀新的標準化,將構成“世界新強權”,成為“轉動世界的杠桿”,開創資本主義世界制造業的新紀元。目前,美、英、德、日等國都出臺了國家標準化戰略,爭奪國際標準的制定權和領導權。
從戰略層面看,資本主義國家已經將目標定位在“爭奪—控制”國際標準的戰略制高點:歐美在技術研發的同時就考慮標準化的問題。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和經濟體將技術研發與標準化活動,視為實現“標準全球唯一性”的車之兩輪。危機后,美國政府提出“美國創新戰略”和“技術創新計劃”,進一步促進技術研發與標準緊密結合。公共領域及未來產業是發達國家標準化爭奪的重點領域。主要發達國家利用其在健康、安全、環境領域的技術優勢,主導制定國際標準,利用標準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同時,新的標準還充分體現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等未來產業發展的基本屬性。關鍵共性技術標準是爭奪的切入點。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核心是智能制造,其關鍵是要解決兼容性問題,誰能解決智能制造中產業內和產業間的重組、分工、關聯和協作的“接口”問題,就能形成以誰為中心的國際標準。因此,發達國家普遍重視信息技術、新材料、戰略產品、重大工程接口和通用技術等關鍵共性技術標準的研制。
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中國要實現“國際標準本地化”向“國家標準國際化”的轉變,在兩類產業上爭奪標準制定權。第一類是中國優勢產業,與國際強國水平比較接近的產業,如通信設備、軌道交通裝備、電力裝備、航天裝備、船舶,中國要成為標準制定的主導者和產業引領者。第二類是戰略必爭領域,與國民經濟、國防建設、科技進步和人民生活休戚相關,目前雖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較大差距,也必須保證自主可控。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