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 在資本主義經濟運行周期中,危機是始終存在的現象。這種周期性的危機,對于資本主義發展具有不同的坐標意義。有的標志著“程度”的變化(階段性調整),有的則標志著“類別”的變化(方向性變化).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70年代的“滯脹”危機,以及此次金融危機,均屬此類具有坐標意義的“重大危機”。
如果從“預示”新發展方向的全局意義看,此次金融危機的坐標意義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從長周期波動看,資本主義經濟正處于下行周期。在本輪危機之前,資本主義經歷了長達20—30年經濟持續增長。隨著大規模金融危機爆發,以“大穩定周期”為主要特征的舊常態走向終結。未來30年,資本主義將從“大穩定周期”進入以“長期結構調整”的“新常態”。
從世界矩形經濟結構看,資本主義世界進入調整期。根據英國葛霖“宏觀經濟矩形”理論,可以把世界分為四種類型的國家,由此也產生了四種發展模式。第Ⅰ類是消費國——消費主導與金融膨脹模式,以英國、美國和部分西歐國家最為典型。第Ⅱ類是工廠國——低端制造業產品生產模式,包括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等國。第Ⅲ類是資源供應國——初級產品生產模式,包括俄羅斯、南非、沙特阿拉伯、阿根廷、巴西、澳大利亞等國。第Ⅳ類是資本—貨物出口國,日本、德國、法國、韓國等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這四個角色缺掉任何一種,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就不可能存在。全球市場聯動性達70%—80%。可是金融危機打破了這種平衡,危機后,四種發展模式均在進行全面調整。
從發展階段看,資本主義進入到了金融資本主義與產業資本主義高度融合階段。此次危機爆發,資本主義意識到虛擬經濟不能長期脫離于實體經濟,資本主義希望通過“再工業化”,努力實現生產中心和金融中心高度融合,形成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的復合優勢。如果說,在金融資本主義階段,實物生產國是被掠奪的對象而不是競爭對手,而在金融資本主義與產業資本主義高度融合階段,實物生產國卻成了主要競爭對手。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