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 歷經1986年與1995年兩次“金融大爆炸”,倫敦已成為世界最大的離岸金融中心之一。據《金融時報》報道,現如今,倫敦不僅擁有全球最為活躍的美元交易市場,其美元交易量甚至超過美國本土,而且,其同業拆借利率更成為了離岸金融市場的基準利率。
大量國際交易紛紛“移師”倫敦。據《紐約時報》報道,2012年,美國銀行擁有的全部資產占其全國GDP總額約85%,而同年的英國,該數值已達到驚人的500%。
在此情況下,倫敦再次成為紐約的有力競爭者,《紐約時報》也由此提出警告:倫敦正在吞食紐約的“午餐”。
事實果真如此嗎?回溯兩座城市的金融發展史,一個現象不應被忽略:他們的發展總是伴隨著相互合作與相互推進,一座城市金融業的興起也總離不開另一座城市的扶持。二者這種“競合”的關系也被學界稱為“紐約-倫敦軸”(NY-LON).
舉例而言,在紐約發展之初,英國商業銀行的進入對于其金融業地位的提升功不可沒。而在1957年英國發生英鎊危機之時,英國政府為抑制對英鎊的投機壓力,禁止倫敦銀行向第三方貿易進行英版放貸,這反而促使美元交易在倫敦大量展開,這也最終讓倫敦金融業的發展有了新的出口——其成為最早和最主要的境外美元市場。
“資本是跨區流動的,因此,區域之間的金融合作顯得非常必要。”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民生金融智庫首席經濟學家管清友如是指出。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