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 盡管倫敦、紐約兩城居于全球金融中心已有數百年歷史,但提及金融,更多人想到的是投行林立、財訊頻出的華爾街。一個例子是,企業發起IPO更傾向于紐約市場。據英國《金融時報》消息,2016年,紐約在全球城市IPO交易總額排行榜上名列第一,達246億美元;而倫敦則僅以55億美元排名第八。
為何美國吸引力如此巨大?此前,多名上市公司高管曾紛紛提到“美國市場流動性很深”“公司治理條款方面的靈活性”“美國資本市場整體聲譽”等利好。還有更多企業則傾心于以低門檻、交易活躍著稱的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據其官網顯示,2016年在美國發起的IPO數量中,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占73%,其中,高科技、金融和醫療三類分別占全國的87%、72%和91%。
實際上,作為全球首個場外市場交易電子報價系統,納斯達克誕生之初就伴隨著創新。而面對大量市值較小的上市公司、及其所帶來的市場價格被操縱的風險,納斯達克更建立起具有開創性的做市商制度:據《證券時報》報道,凡在納斯達克上市的股票、必須有兩個以上的“做市商”為其報價,規模較大的往往達到40~50家,平均有12家。
不斷完善的監管體系一直被認為是美國金融業發展的重要原因。吉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田中景指出,美國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證券投資管理法律體系,這推進了納斯達克的成功。而于紐約而言,有效的政策干預更催生了以金融業為主的現代服務產業群。2010年,紐約服務業GDP占比超過90%,其中金融業又占據40%左右,“政府的手”作用也不可忽視。
值得注意的是,監管創新也是倫敦迎來金融業新發展的原因。1986年,英國推行“金融大爆炸”(Big Bang),目標對準當時已退居紐約之后的倫敦。此次改革不僅摘除了大量已有的金融管制,更讓外國公司與機構大量進入英國市場。根據改革內容,所有進入英國的機構僅需“原則性監管”,這也使英美兩國金融業發展出了兩種不同的監管模式:英國較為寬松,而美國相對更嚴格。
這種被稱為“羽毛般輕觸”(Leather-light touch)的監管方式“攤平”國際市場的思路,也讓英國金融業迎來了國際化發展的新高潮。據《經濟學人》報道,2006年,英國在跨境貸款、外資股權交易、國際兌匯交易、國際債券等領域均居于世界首位。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