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 記者24日從中國新聞網獲悉,時至2017年年中,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交出階段性“成績單”:經濟增長連續兩個季度保持在6.9%的中高速水平,較2016年連續三個季度6.7%又上了一個“小臺階”。清華大學教授李稻葵指出,2017年將是經濟筑底的過程,2018年至2019年,中國經濟增速有望重回“7時代”。
超預期的增長不止于此,城鎮新增就業735萬人、外匯儲備連續5個月增加,萎靡多時的出口同比大增15%,中國經濟上半年多項指標充滿驚喜。這種“穩中向好”局面的取得得益于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經濟發展。如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經濟研究所所長高培勇所言,中國經濟穩中向好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宏觀經濟政策運用得當。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際上是一張歷史性的“藥方”。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展后,中國由中等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邁進,各種矛盾集中爆發,結構性問題凸顯。2011年起,中國經濟增速出現逐季回落趨勢,改革迫在眉睫。決策層在2015年年末開出“藥方”——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后又逐步提出改革的路徑和具體方案,確定“三去一降一補”五大重點任務。
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先鋒隊”,中國鋼鐵煤炭等領域“去產能”屢次提速。今年上半年,中國鋼鐵“去產能”完成了全年目標,煤炭上半年共退出產能1.11億噸,完成年度目標任務量的74%。這一系列政策帶動了鋼鐵煤炭等價格上漲,也令行業的盈利水平和產能利用率明顯改善。上半年中國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6.4%,比上年同期提高3.4個百分點。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