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 在7月7日證監會召開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證監會通報了近年來“老鼠倉”執法情況。統計顯示,2014年以來,證監會共啟動99起“老鼠倉”違法線索核查,向公安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83起,涉案交易金額約800億元。
其中,被央視《焦點訪談》曝光的工銀瑞信基金公司交易室副總監胡某涉“老鼠倉”案例就是新型“老鼠倉”的典型。
大數據監控,新型“老鼠倉”現形
老鼠倉是指金融機構從業人員利用因職務便利獲取的內幕信息以外的其他未公開信息,違反規定從事相關的證券交易,泄露未公開信息或者明示暗示他人從事相關交易,是一種嚴重的違法犯罪行為。
此前說到“老鼠倉”,焦點幾乎都聚集在基金經理或者是幫助基金經理調研的研究員,他們因為職務原因往往能迅速獲取內幕消息,然后暗自提前建倉買入,賺取非法收入。
但在工銀瑞信基金公司交易室副總監胡某涉“老鼠倉”非法獲利4200萬元事件中,這群“老鼠”提前并不掌握信息,也沒有提前建倉,而是同時甚至延后建倉。至此一種新型“老鼠倉”犯罪手法浮出水面,我們且來看看“老鼠”們都是怎么產生抗藥性,變異升級的。
在深圳證券交易所的交易監察中心,一群專業人士緊盯顯示屏,監控著從這兒進進出出的交易數據。證監會破獲的多起“老鼠倉”案件線索就是來自這里,它們就像一只嚴格公正的貓,時刻追蹤著老鼠的蹤跡。
當然貓警長的火眼金睛要依賴于深交所監察中心的大數據智能監控平臺,該平臺從2013年正式上線運營,全天要處理超過1億筆的成交記錄,還可以在線處理20年以上的數據。就在2015年4月,大數據智能監控平臺成功監控到的兩個賬戶的異常交易引起了監察人員的關注,一些基金交易員、保險資管從業人員甚至是總監級、高管級的人員也開始玩起了“老鼠倉”。
據央視報道,這兩個賬戶對104只股票先后進行的113次交易,在交易時點和方向上都和某只基金趨同,簡單講就是這只基金買什么,它就買什么,交易金額高達10億元。深圳證券交易所發現這兩個賬戶的異常交易后,第一時間將線索向中國證監會上報,證監會稽查總隊稽查人員當時就判斷,這個帳戶交易的未公開信息的來源很可能是交易室或者一些別的渠道。那么,究竟誰會延后知曉基金交易的股票以及交易時間、數量等未公開消息,而且信息量如此巨大?
據悉,在基金買賣股票的鏈條上,負責執行買賣命令的交易室交易員、負責資金托管的銀行工作人員甚至負責基金凈值計算的結算部門理論上都可能會延后知曉未公開信息,他們都有鋌而走險做“老鼠倉”的可能,這就意味著如今做“老鼠倉”的人群范圍更大了。在不斷地梳理和排查后,稽查人員最終鎖定了工銀瑞信基金公司管理交易員的交易室副總監胡某。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