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2名18~35歲的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0.3%的受訪青年認為婚姻中的儀式感重要。婚戒(59.6%)、婚禮(56.1%)和婚紗禮服(50.5%)被認為是結婚時必不可少的。57.0%的受訪青年表示能夠從婚姻中的儀式感中感受到愛和力量。受訪青年中,58.0%為女性,42.0%為男性。受訪青年認為結婚時必不可少的是戒指、婚禮、婚紗禮服和結婚照。(6月8日中國青年報)
婚姻儀式感可分成兩部分,一是婚姻本身就該具有的莊重、幸福、體驗、浪漫等;二是婚禮體現的“儀式感”,即新人借此充分展示自己的物質擁有和精神收獲,哪怕稍微張揚一點,都不算過分,婚姻儀式感是見證一樁美滿婚姻的象征。正像報道中提到的,包括婚戒(59.6%)、婚禮(56.1%)、婚紗禮服(50.5%)、結婚照(49.9%)、婚宴(37.1%)、蜜月(35.9%)、彩禮(29.9%)、嫁妝(29.3%)、婚車(26.5%)和喜帖(24.5%)等,均為結婚時必不可少。既有彩禮、嫁妝等“真金白銀”,也有喜帖、結婚照等“必需品”。
婚姻儀式感對新婚伴侶,尤其是新一代青年顯得更為重要。這些受現代文明熏染更多、更顯得時尚的青年人,早已不像其祖輩父輩那樣,對婚姻儀式感缺乏重視。他們大都認為,如果沒有很強的“表達內心情感最直接方式”的婚姻儀式感,就會缺乏彼此的尊重,缺少“詩和遠方”。有儀式感,雙方才能更好地互認。這還不僅限于婚姻登記那么簡單,向親朋好友及社會宣告婚姻,體現了中國婚姻所具有的較為特殊的一個社會功能。婚姻儀式感,傳遞的正是這場感情投入中付出的心思、精力、努力等,是情感的最直接表達方式。
婚姻儀式感可以增加感情,進一步表達對對方的重視,可收獲信任,如形成良性循環,能促進婚姻的穩定,這是結婚。即便是婚后,對婚姻的經營也需要一些儀式感。婚后的新人成了“舊人”,綿長而瑣碎的生活旅途中,按時上下班、撫養孩子、照顧老人等,基本讓人停不下腳來,似乎無暇花一點心思好好經營一段婚姻,總能找到“忙”和“累”等無數借口,不去重視對方的感受,不去表達自己的感情,不肯花心思準備。哪怕對方想吃一頓燭光晚餐,卻被另一方斥責為“形式主義”,于是,感情就變得越來越淡。
我們需要通過儀式表達愛,需要通過儀式感來確定對方的愛,彼此都需要這樣的安全感。而儀式感中前所未有過的精心投入和情感體驗,必將為我們留下一段段愛的甜蜜記憶。儀式感重要,無論是婚前還是婚后。然而,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定限度,如果過分強調婚姻儀式感,也有可能“跑偏”。其中,不排除女方為了“儀式感”向男方過分討要彩禮,或暗示甚至逼迫經濟實力一般的男方購買昂貴婚戒、婚紗、婚房。而男方為了那“儀式感”,就變得“壓力山大”,為“儀式感”背起沉重債務。
婚姻當然不是單純的過日子,有一點儀式感很重要,但不得不承認,比婚姻儀式感更重要的還是“過日子”。畢竟,結婚是一回事,婚后生活是另一回事。無論是婚姻本該具有的儀式感,還是婚禮帶來的莊重感,都不該完全用純物質來衡量。相較于即將到來的婚姻和家庭,更重要的恐怕還是今后的日子。尤其對一些經濟未能完全獨立,基本上依賴父母結婚的新人,要是花費太多,“儀式感”就會變味兒。而量力而行,適度而理性辦婚姻,才是對“儀式感”當有的敬畏。
在承認婚姻儀式感重要的前提下,我們每個人都該靜下心來問問自己婚姻的意義。婚姻該有儀式感,這無可厚非,它清晰劃分了過去和將來,但莫讓婚姻儀式感的“枷鎖”把自己套牢,因為婚姻不僅該有“儀式感”,更有在得到愛情,收獲家庭之后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