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外媒稱,中國央行將可能擇機增持美國國債,消息一出美債全線漲幅擴大。盡管市場的“膝跳反應”美債上漲在情理之中,但有分析師認為,交易員可能誤讀了消息……
就在中國央行于5月26日宣布在人民幣中間價定價機制中引入“逆周期因子”后不久,同樣也是在人民幣自5月底以來的一輪暴漲企穩后不久,據外媒透露,中國央行可能將會擇機增持美債,因其吸引力增加,且相對其他國家固收產品更便宜,以及人民幣匯率穩定。
事實上,央行去年一直在不斷減持手中的美債,以試圖穩定人民幣,持有的美債水平恢復至2000年水平,但是近期卻改變了策略。今年3月份時,中國增持美國國債279億美元,持有美債水平達1.09萬億美元,且月度增持規模創2015年3月以來最大,成為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美國國債海外持有人。
目前,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在2.15%左右,明顯高于日本、英國及法、德等歐元區國家。在美國經濟復蘇及美聯儲處于加息通道中,QE資金又處退出預期的背景下,美國國債收益率存在進一步上升的空間。在此時增持美債,是非常合理的。
而另一方面,美國財經博客ZeroHedge在最新報道中認為,增持美債可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表面劍指美債市場,但可能更多意在人民幣匯率。去年,特朗普及其團隊一直聲稱人民幣太貴,中國政府面臨巨大的資本外流壓力。上圖也確實顯示去年7月到11月間,無論是國內的外匯儲備還是持有的美債都經歷了大幅下滑。
此外,無論是悉尼還是溫哥華的房地產市場,還是比特幣,甚至海外公司投資的興盛都表明,國內的投資者正積極地試圖將手中的人民幣資產多元配置,轉換成其他貨幣。事實上,中國當局也意識到這一問題,并采用了嚴格的資本管制措施來阻止資本外流。
因此,有分析師認為,中國通過購買更多的美債,其實是在向市場傳遞“人民幣未來將可能進一步貶值”的信號。這樣也就不難理解上一輪人民幣暴漲對空頭的擠壓,都是在為接下來的逐步有序穩定的貶值做準備。此外,也有分析認為,從去年開始有意識地流動性收緊也可能是在為今年秋天十九大召開的寬松做鋪墊。
流動性收緊了,經濟放緩了,同時也從全球金融體系中撤離了流動性,完成了這些所有行動,當前的核心將重新回到創造經濟增長上。而中國選擇增持美國國債這一舉措,讓諸多分析師認為,全球經濟將迎來中國貢獻的三季度再通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