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經濟,是依托高鐵的綜合優勢,促使資本、人力、技術等生產要素,以及消費群體、消費資料等消費要素,在高鐵沿線城市實現優化配置和集聚發展的一種新型經濟形態。高鐵沿線各省區市分工協作、共享資源、互動發展,形成一個經濟一體化區域,即高鐵經濟帶。高鐵具有高時效、輻射廣的特性,高鐵經濟帶有利于加快生產要素的有效集聚和合理流動,密切沿線地區人員往來和經濟聯系,優化沿線城鎮產業分工,推動新型城鎮化集聚帶形成,促進區域開放合作和協同發展。
隨著“八縱八橫”高鐵網的加快建設,我國高鐵經濟帶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正因為高鐵蘊含著巨大紅利,圍繞高鐵走線、設站而展開的高鐵“爭奪戰”此起彼伏,反映了各地對高鐵的渴望。高鐵走線和設站必須堅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綜合考量經濟、安全等多種因素,包括聽取各地政府和公眾的呼聲。應該看到,高鐵不是萬能的,它在提高人流、物流效率的同時,也會促進資金、人才、信息等存量生產要素向發展環境更優、行政效率更高的區域集聚,產生“虹吸效應”,使集聚力較弱的城市從“同城效應”弱化為“過道效應”。如果各自為政,惡性競爭,盲目建設高鐵新城,不切實際地競相攀比,高鐵作用將難以得到很好發揮。建設高鐵經濟帶,就是要充分發揮高鐵的重要戰略通道優勢,優化組合資源要素,統籌高鐵沿線城市的功能劃分、發展定位、產業布局、重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建設,實現優勢互補和互利共贏。
2014年12月26日,貴廣、南廣高鐵開通的同時,廣東、廣西、貴州三省(區)簽訂了高鐵經濟帶合作框架協議。此后兩年多的時間里,粵桂黔高鐵經濟帶沿線三省(區)、13市(州)務實推進合作交流,以高鐵引領沿線各市交通網絡建設和工業化、城鎮化整合發展,收獲了累累碩果。包括召開三屆粵桂黔高鐵經濟帶合作聯席會,簽訂《高鐵經濟帶沿線城市共同建設粵桂黔高鐵經濟帶合作行動計劃》《粵桂黔高鐵經濟帶協同創新合作共識》等合作協議,達成一大批合作項目?!顿F廣高鐵經濟帶發展規劃(2016—2025年)》《南廣高鐵經濟帶發展規劃(2016—2025年)》陸續出臺,明確了粵桂黔高鐵經濟帶建設的思路、任務和措施。加快粵桂黔高鐵經濟帶合作試驗區廣東園、廣西園、貴州園建設,將以“一區三園”形式申報全國高鐵經濟帶合作示范區。高鐵開通以來,沿線的貴州省相關地區旅游收入年均增長超過40%;廣西接待旅游人數年均增長近20%,今年上半年,桂林市接待游客更是勁增66.34%。產業、旅游、經貿、科技和基礎設施建設等其他領域合作也都取得明顯成效。
區域合作是資源要素整合的過程,也是利益重新分配的過程,粵桂黔高鐵經濟帶合作必然遇到問題和挑戰。基礎設施遠遠跟不上高鐵開通后的需求,區域內鐵路、公路、水路、航空等交通運輸方式銜接不夠,高鐵站點周邊的交通設施和公共服務不配套;產業結構和布局不盡合理,產業園區產業特色不強、同質化競爭、缺乏有效整合;資源、市場、人才等競爭壓力不減,土地、資金、勞動力等要素供給遭遇瓶頸,招商引資難、項目建設落地難問題突出;合作牽涉面廣、內容多,各方利益訴求不統一,協調難度大,合作體制與協同發展機制有待完善。對這些合作發展中的問題,應積極探索新的解決措施。
要將粵桂黔高鐵經濟帶建設融入“一帶一路”、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珠江—西江經濟帶等區域合作,加強項目、資金、政策等整合,形成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強大合力。抓住打造以高鐵為引領的綜合交通網絡、旅游文化、先進制造、現代物流、新型城鎮、生態建設等若干重點,彰顯特色,融合發展。完善金融、財政、投資、土地、人才等政策,加快粵桂黔高鐵經濟帶合作試驗區從規劃到實施的落地進程。加快合作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特別是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創造經濟帶發展新優勢。粵桂黔三省(區)各地、各有關部門要根據規劃和相關協議,制定實施方案,明確時間表和路線圖。
合作方能共贏,共贏促進合作。持續有效推進高鐵經濟帶建設,關鍵在于找準合作之道?;浌鹎哞F經濟帶是東西部跨區域合作新模式,在合作之道上做了新的有益探索,為我國高鐵經濟合作發展提供了新示范、積累了新經驗。(原標題:李世澤:串珠成鏈促高鐵經濟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