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教育部召開第二場“教育金秋系列”新聞發布會,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王繼平介紹,我國職業教育國家教學標準體系框架基本形成,職業教育發展的重點正轉移到內涵發展和質量提升。經過多年持續建設,我國職業教育領域基本形成了以專業目錄、專業教學標準、課程教學標準、頂崗實習標準、專業儀器設備裝備規范等五個部分構成的國家教學標準體系。
建立職業教育國家教學標準體系,對于我國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極為重要。這既是職業教育學校依法自主辦學的重要依據,也是政府教育部門監督學校依法規范辦學的依據。實施職業教育國家教學標準體系,關鍵在于,要以教育管辦評分離的思想,理順政府管理、學校辦學和專業評價之間的關系。
我國職業教育近年來規模快速發展,據統計,目前,全國共有職業院校1.23萬所,年招生930.78萬人,在校生2680.21萬人,中職、高職教育分別占我國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全國職業院校共開設近千個專業、近10萬個專業點。但職業院校的辦學質量和辦學特色卻不能令社會滿意。
職業教育的發展必須從關注數量、規模到重視質量和特色,這就需要落實和擴大學校的辦學自主權,包括專業設置自主權、課程設置自主權、教學自主權、頂崗實習自主權等,而在放權的同時,國家需要有監督高校依法自主辦學的基本規范、標準,職業院校則需建立用好自主權的機制。可以說,建立職業教育國家教學標準體系,主要目的就是解決這一問題。
比如,制定職業教育專業目錄,就是為給職業學校自主設置專業提供指引。按照規定,學校設置專業目錄內的專業,不需要備案和審批,自主設置即可,而只有設置專業目錄外的專業,才需要申請、審批。這樣,學校設置專業目錄內的專業,就獲得較大的自主空間。
再比如,設立職業教育頂崗實習標準,這可解決我國一些職業學校組織學生頂崗實習十分隨意,進而影響實習質量、侵犯學生合法權益的問題。近年來媒體不斷曝光一些職業學校強制要求學生到某一企業去頂崗實習,但專業不對口、實習環境惡劣、超時加班工作,把學生作為廉價勞務工等。建立頂崗實習標準,就要求學校必須按標準實施頂崗實習,違反標準規定,則要被追究責任。
但需要注意的是,標準只是解決基本規范問題,要提高職業教育質量,還需要在學校自主辦學和社會專業評價上下功夫。拿專業設置來說,專業目錄為學校自主設置專業提供了依據,但如果學校在具體辦學中就由學校領導根據專業目錄設置專業,而不結合社會需求、本校的辦學定位和條件設置專業,就會出現一窩蜂設置某幾個熱門專業的問題,導致職業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脫節。專業目錄內的專業可以自主設置,但設置時,學校應該發揮教授(教師)委員會、學術委員會的作用,深入進行市場調研,廣泛聽取師生意見,進行科學論證。
頂崗實習也是如此,在組織學生進行頂崗實習時,應由學校的教學委員會評估實習單位是否具有頂崗實習的條件,制訂頂崗實習教學方案,可有的學校就由學院或系的領導決定派學生到某一企業實習,結果出現企業和校方的利益輸送,把學生作為“學生工”的問題。
為此,落實職業教育國家教學標準體系,一方面,需要教育行政部門監督學校執行標準,針對學校不按標準設置專業、實施頂崗實習等問題,要依法要求學校糾正,并追究校方責任。像對學校一再違反標準規定,違規組織學生頂崗實習,可以建立黑名單制度,要求學校減招、停招,并向社會公布學校的違規辦學信息。
另一方面,要推進學校建立用好包括專業設置、課程設置、教育教學自主權在內的辦學自主權的機制,這主要是推進學校進行內部治理改革,建立現代治理結構,尤其是要建立能獨立發揮作用的,對學校教育和學術事務進行管理和評價的教授委員會和學術委員會。(原標題:熊丙奇:讓職教國家標準提升職教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