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筆者去東京游玩,發現一個現象,在大酒店、居酒屋、吉之島等場所,很多工作人員是老年人。甚至,開出租車、開大巴車的也是老年人。日本朋友告訴筆者,老年人工作和創業在日本已是常態。
日本總務署的一項數據顯示,拋去農業部份,2015年全日本有636萬年齡在65歲以上的老人仍處在工作狀態,比2014年提高了7.7個百分點。這也意味著,日本每10個勞動力中,就有一個老人。老年人退休后創業的風潮也很盛,日本經濟產業省下屬的中小企業廳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2015年,日本新創業人群中,約1/3是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30年前這個數字只是8%。
從就業領域看,在餐飲、超市、旅館等地方,到處都活躍著身形矯健的老年人。制造業也不例外,三菱電機公司有100多個職工,其中65歲以上的老年人就有16位,年齡最大的是一位73歲的勞技工。老年人“活到老、干到老”,這是日本嚴重老齡化和經濟長期低迷的產物。通縮了20年,又沒趕上新一輪互聯網革命,日本經濟還要低迷下去,民眾和政府支出的壓力很大。
同時,日本已連續20年蟬聯全球老齡化最嚴重、平均年齡最大的國家。據報道,2015年日本近27%的人口年齡在65歲及以上,男性和女性平均年齡分別是86.8歲和80.5歲。因此,60歲退休后,多數日本人還有20多年的生活。同時,日本年輕人工作很忙,往往不與父母居住。醫學發達的情況下,個個精瘦的日本老人,不可能耐得住寂寞,再就業甚至創業在情理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人崇尚工匠精神,企業與雇員的關系也非常穩定,從初進入社會到退休,長達40年的就業階段,很少有人跳槽。這導致一個結果,就是年紀越大的人,工作經驗越豐富、人脈越廣、閱歷越深,心態也越加的平和。到退休時,對自己從事了幾十年的工作,不僅每一個環節都掌握得爐火純青,更或許在知天命以后,對如何完善每一個細節,或許有更深切的理解。
事實上,這是工作出成果的“黃金時期”。近期,喜馬拉雅FM《曉說2017》中,連續幾期談到了日本的工匠大師,不管是炸天婦羅的,還是茶道和花道大師,或者是米其林三星餐廳的主廚,都是60歲以上的老人。
據悉,退休后繼續工作的日本老人,75%的在老本行工作。由于工種或年齡限制,也有25%的轉到其他行業,比如餐飲、收銀員、計程車司機等。當然,也有人向往鄉村生活,和老伴一起回到鄉下經營農家樂、種植水果蔬菜等。與老年人積極再就業相比,日本年輕人偏向安穩的公司職員工作。2015年,30多歲或更年輕的人在新創業者中所占比例為36%,比30年前減少21%。
日本年輕人不愿創業,與企業終身雇傭制有關,也受互聯網這個創業基因在日本并未發展起來所影響。日本現象給中國很大啟示,當前中國年輕人創業風氣很濃,但夾雜著階梯晉級、改變命運,甚至一夜暴富。這就導致,中國創業競爭過于激烈,電商賺錢,馬上投身電商;團購賺錢,馬上去做團購,APP賺錢;馬上去做APP。因此,中國年輕人創業偏愛趕潮流,一些人虛頭巴腦。
事實上,傳統行業“短板”很嚴重,比如圓珠筆芯、馬桶蓋、電飯煲,改進的空間還很大,但無人顧及。
確實,我們需要學習日本“活到老、干到老”的精神,這樣才能創造培育工匠精神的氛圍,創造誕生百年老店的氛圍。另外,我國未來也將成為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除了延遲退休外,創造老人再就業的環境氛圍,激發老人的“黃金余溫”,不失為緩沖老齡化壓力的一個選擇。(原標題:李宇嘉:日本人“活到老干到老”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