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 中國股市中的很多上市公司,在發起上市場融資(IPO)之前,總是會有千萬個如何擴張企業產能、增加市場占有率、擴展企業新業務、兼并或收購更新企業新資源的理由。要編制一個企業未來發展的宏偉藍圖和夢想,從而努力提高企業在IPO時的初始發行價格和募集資金的規模。
所以,一些企業最初的上市初始發行價格,不僅是同行業類比、市盈率折現等基本數據計算的結果,還要根據企業《招股說明書》中的資金用途和發展規劃,做出適當的市場溢價估值。這就造成了同一行業,同樣規模,相同營收和利潤率的企業,在上市時的初始發行價格差異較大。
這還只是上市公司大股東圈錢的第一步,因為有著較為嚴格的規則標準,所以要專業的證券公司、會計師事務所配合完成。而以初始融資資金規模為參考的高比例酬金,自然也就激勵了證券公司、會計師事務所更努力的幫助大股東融資,而不是幫助投資者監督和完善上市公司治理。
一些規模較小的上市公司,在融資上市成功之后,利用流通盤較小的技術性特點,又被市場內的優勢資本短期瘋狂爆炒。新股和一些次新股,往往具有這類被爆炒的條件和概念。所以會吸引那些被短線價格飆升所誘惑和蒙騙的普通投資者,成為上市之后一輪價格起伏的最后接棒人。
這樣的短期爆炒,上市公司自身和大股東們是樂見其成的。一個是因為他們樂于見到自己的公司上市之后就得到市場估值水平的大幅提高,另一個是公司股價上漲,也可以幫助他們證明曾經為實現上市所編制的企業未來發展宏偉藍圖和夢想。
另一種更為可怕的大股東套現現象,在中國A股出現的較為普遍。在企業上市融資成功之后,大股東往往又是公司實際控制人,手握大筆新募集資金開始履行最初的“上市募集資金用途”。他們敢于瘋狂擴張企業規模,甚至不惜以利用上市公司的股權質押來瘋狂舉債再擴張。有一些企業更是敢于購買各種被熱炒的概念、資源和IP(知識產權),甚至參與PE投資(私募股權投資)等。
有一種現象值得說明,大股東將持有上市公司股票進行質押融資,將融來的資金再以借款的方式返回到上市公司,這次又可以二次增加企業流動現金。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想盡量一切辦法,做大上市公司的資產規模。
隨著一步步計劃的實施,公司的概念、規模、兼并收購、和行業內的市場占有份額也確實大有起色,股票價格在A股市場中也受到投資者的瘋狂追捧,即使實際凈利潤很低,即使市盈率極高,即使企業負債累累,但復雜的業務關聯交易以及債務鏈條,還是向市場傳遞了企業經營遠景美好的信號。
這會進一步推高二級市場上的股票價格,直到大股東的股票禁售期分批結束,此時大股東則利用市場瘋狂追捧股價的時機,套現離場,將普通投資者留在一度被爆炒的股價高峰之上。這就是上市公司大股東從最初的策劃上市到規模擴張和概念炒作,再到利用股價被炒高的機會套現離場的現實。
因此,當上市公司大股東開始賣股套現,縮小自己對上市公司的控制權時,這已經顯示大股東或實際控制人對上市公司未來發展的信心不足。投資者此時要警惕上市公司的實際經營情況,特別是對債務規模膨脹以及贏利能力銳減的警惕。盡量遠離這些被大股東或實際控制人拋棄的股票資產。
還是那句話:機會我給你,把握靠自己。希望你們都能成功。(原標題:要學會識別上市公司大股東們的套現操作!)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