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關于IPO的話題備受熱議。該不該暫停IPO,該不該延續高速IPO的問題,更是引發廣泛的討論,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實際上,自去年實施IPO新規以來,中國股市的IPO發行節奏呈現出逐漸提升的態勢。
起初,從一個月一批次的發行節奏,到一個月兩批次的發行節奏,而后到去年11月份的一周一批次發行節奏。然而,時隔7個月的時間,中國股市一周一批次的IPO發行節奏,也基本上成為了市場的常態現象,股市月均籌資規模也達到了200億元附近。
高速IPO,引發系列的不良反應,而這也間接導致此前股市的非理性下跌。受此影響,從最近三周的IPO發行情況來看,中國股市的IPO發行節奏也有所減緩。
其中,5月26日共核發7家IPO批文,擬籌資規模不超過23億元;6月3日共核發4家IPO批文,擬籌資規模不超過15億元。至于6月9日,則共核發8家IPO批文,擬籌資規模不超過25億元。很顯然,與此前單批次5、60億元的IPO籌資規模相比,最近三周的IPO籌資規模驟然降低,也給市場帶來了一定程度上的喘息機會。
根據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8日,證監會受理首發企業578家,已過會為52家,未過會為526家。由此可見,存在多年的IPO堰塞湖問題依舊顯著,但按照目前的發行速度,要徹底清理IPO堰塞湖現象,尚且需要耗費不短的時間。
事實上,對于市場而言,最擔心的并非高速IPO本身,而是高速IPO所引發的系列問題。
其中,包括上市公司再融資的問題、上市公司后續的限售股解禁壓力以及股市容量過大而導致優勝劣汰功能大打折扣等風險。然而,面對高速發行的IPO,目前已然不僅僅是IPO堰塞湖的問題,而是有可能由IPO堰塞湖轉變為限售股堰塞湖的風險。確實,針對未來可能存在的巨量限售股解禁壓力,對市場而言,也是一個長期性的沖擊,股市運行趨勢難言好轉。
從再融資新政的出爐,到減持新規“升級版”的落地,這實際上也為減緩股市壓力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其中,對于再融資新政而言,從20%融資比例上限的設定,到18個月的時間間隔規則,而后到非公開發行股票定價基準日限定等問題,也很好約束了上市公司任性再融資的風險,同時降低了套利的空間。
此外,對于減持新規“升級版”來說,這也是針對去年1月7日《上市公司大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干規定》的升級版。從新規來看,不僅對大宗交易、協議轉讓等渠道給予了約束,而且還拓寬了適用范圍,特定股東也包括在內,并給予列入監管范圍之內。至于一致行動人等變相減持空間同樣受到約束,這大大降低市場套利的空間,減持壓力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緩解。
對于這系列的舉措,實際上也屬于當下股市IPO發行的配套措施,對市場套利、變相減持等現象給予了嚴格的約束。實際上,這也為IPO的可持續發行,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如今,中國股市實施IPO新規模式,即取消預繳款申購,取而代之的是中簽后再繳款,這對IPO的沖擊影響大為減弱。同時,在市值配售的背景下,鎖定了大量的打新籌碼,這也似乎支撐著以上證50為代表的績優藍籌股票的上漲,而這類資金不僅緊盯著新股的持續賺錢效應,而且還因藍籌股的上漲獲得一定的投資回報率。
對此,如果市場暫停了IPO,或新股持續賺錢效應大為減弱,甚至藍籌股保值能力明顯削弱,那么將會引發這類市值配售資金的加快分流,反而不利于股市的平穩運行。
由此一來,在當前市場環境下,暫停IPO可行性不大,但高速IPO發行更不利于市場的健康運行。對于處于牛熊分界點,乃至深處熊市環境的股市而言,關鍵還是在于重修市場投資人心,而高速IPO的背后,還是在于加速股市財富再度分配的洗牌過程,對缺乏成本優勢、信息優勢以及資金優勢的資金而言,還是構成心理層面乃至實際性的影響。
或許,從中長期角度來看,中國股市的IPO發行節奏,更需要充分衡量相應市場的承受能力,而進行IPO發行節奏的靈活調整。否則,若IPO高速發行脫離了對市場環境的準確判斷,則對股市心理層面以及實際影響還是不可小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