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這話還真是說的不錯,中國IPO就是這樣,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種IPO說法,尤其是IPO節奏對股指運行的影響更是針鋒相對,爭論了幾十年依然沒有結果,就筆者來說,不反對IPO,但反對以市場化名義實施大躍進式IPO,成為市場不堪的重負。
自2016年11月以來,證監會審批腳步明顯加快,IPO批文的下發時間固定在了每周五,這也就意味著每月將有4批次的IPO批文下發,基本上批文下發是按照每周10-12家的發行速度向前推進,同時,單次融資額保持在50億元左右,這一IPO被市場稱之為常態化,但在投資者看來,卻是過度融資,韓志國就認為全世界絕無僅有,是導致股市下跌的元兇之一,證監會不管因何原因,IPO節奏開始松動, 5月26日,證監會下發了7家IPO批文,籌資總額不超過23億元,明顯少于此前單次50億元的融資量。而6月2日,IPO批文縮減至4家,融資額也相應減少至15億。
IPO節奏快與慢在全世界恐怕都沒有一個準確標準,但是每周10家以上的速度確實全世界都是沒有的,是中國首創的,之所以有每周10家的速度,就在于資本市場承擔了去杠桿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降低金融風險支持實體經濟的重任,但是這與歐美國家資本市場建立初衷是相違背,只是到了中國才有這樣的說法,但把股市完全定位于融資市也導致資本市場牛短熊長,給股市賦予太多的額外經濟發展任務按照社科院白皮書的說法股災總是難以避免,因此回顧中國股市幾十年總是暴漲暴跌,新股停停發發。
4月10日以來一個月時間有近1800只股票跌幅超過10%,其中,450多只股票跌幅超過20%,60多只股票跌超30%。A股總市值也出現大幅下降,從4月7日的近55萬億元跌至最新的50萬億水平,按照5000萬持倉賬戶粗略計算,戶均虧損超過8萬元。這只是下跌的開始而不是結束,此后中小創繼續暴跌,閃崩個股繼續蔓延,針對股市暴跌,投資者損失慘重,市場稱之為股災4.0板。市場呼喚IPO暫停與減緩IPO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證監會終于開始了IPO縮減版,6月2日,IPO批文縮減至4家,融資額也相應減少至15億,筆者認為這一節奏是合理的。
從成熟的美國股市來說,近年來基本上保持150余家的首發公司數目,折算下來也就是每周3-4家,美國作為一個完全開放的市場,對新股承接力更加強大,香港作為亞洲金融中心,機構云集,IPO基本與美國不差上下,而中國作為一個相對封閉的市場,對新股的承接能力應該弱與香港和美國,IPO節奏按照常理應該低于美國香港。雖然中國IPO堰塞湖嚴重,經濟亟待資本市場支持,IPO可以適度的加快,但是IPO節奏與美國香港相比不應該有太多的差距,否則市場就會超出市場承載力,出現抵觸情緒,導致市場出現非理性下跌,17年中國股市就是這樣的一種情況,管理層以市場化改革的名義實施IPO常態化,新股節奏相當于美國的1倍,導致中國股市與世界主要股市完全背離,再度墊底全球。
人的日常工作需要勞逸結合,每周需要兩天的時間休息,甚至有人建議每周兩天半休息,股市亦是如此,也不能夠天天打新,也需要休養生息,即使天天打新,最多也就是每周5家新股,但問題是現在是每周10家是標配,意味著天天加班打新,天天加班工作就是最牛逼的人也會有熬不住而累到的一天,資本市場何嘗不是如此,就是再牛氣的市場也會被新股壓垮,再多的資金也會被快速消耗,即使IPO任務繁重,一周休息兩天發行三家可能有點困難,一周休息一天停止打新發行4家新股也屬于情理之中,何況發行四家新股也與注冊制的美國相比已經是只多不少了,已經是事實上的注冊制了。
資本市場要最大化支持實體經濟,一周四天打新,按照世界股市新股發行節奏看也算是最大化的支持了實體經濟融資了,在此基礎上再度加碼IPO就容易引發投資者的抵觸情緒了,搞不好就會造成雙輸,回顧資本市場歷史,新股總是在暫停-重啟-IPO加快-減緩-暫停之間不斷循環,這樣的悲劇不應該重演,畢竟IPO停停發發充滿著機會主義色彩,加重市場政策市的依賴,不利于股市長期健康運行。
每周四家新股市場是可以理解的,投資者也不至于怨聲載道滿腹牢騷,信心也不至于被IPO徹底壓垮,股市也不會出現與世界股市背離的走勢,也不會出現股市大跌投資者損失慘重而減少消費,妨礙經濟的復蘇,筆者認為是一個較為合理的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