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网站在线导航,真人无码作爱免费视频,国产高清精品二区三区,免费AV网站在线观,国产福利视频100大全,欧美激情四射黄色,看电影来国产精品黑夜视频,成年人黄色视频免费观看网站

您的位置:名家 / 投稿專欄 課堂 / 熱點 / 視頻 / 戰略 > 從共享單車到充電寶 創業風口還是資本做局?

從共享單車到充電寶 創業風口還是資本做局?

2017-05-25 13:46? 來源:俠客島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約需要 分鐘的時間

來源:俠客島

半個月前,聚美優品創始人陳歐跟王思聰在網上展開了一場不大不小的“賭局”。

  陳歐出資3億,投資深圳街電科技有限公司,拿下60%的股權,并出任董事長,進軍共享充電寶市場。對這一舉動,王思聰則公開表示:“共享充電寶要是能成,我吃翔,立帖為證。”

  雖然這只是創投圈一次小小的嘴仗,但背后關于“共享經濟”的融資故事卻龐大得多——比如現在滿大街都已經是共享單車,早已集齊彩虹色,摩拜已進入E輪融資,總額3.55億,ofo的D輪融資融到了5.8億;而“共享充電寶”的三家公司小電科技、街電科技、Hi電科技,則總計獲得融資7.5億元人民幣;更早一點掛上“共享經濟”標簽的滴滴,最新一輪的融資規模更達到55億美元。

  融資金額看上去很大?估值更大。單車領域,ofo和摩拜的估值均達到10億美元;成立5年的滴滴出行,估值更是達到500億美金——而這一切,是在實體經濟仍待提振、大量投機資金被嚴格調控、金融加強監管、去杠桿、收緊資金出海通道等大背景下實現的。

  500億美金的估值是什么概念呢?百年歷史的美國巨頭通用汽車,市值500億美元;特斯拉,市值510億美元;京東,575億美元;百度,663億美元。A股市場上達到3000億人民幣市值的,你可以去看看都有誰。

  為什么“共享經濟”標簽下的公司們,能獲得資本市場的如此青睞?這么高的估值有價值嗎?這其中到底真的是未來新經濟的發展方向,還是一場資本的擊鼓傳花游戲?


  估值
  估值,顧名思義,就是你覺得這公司值多少錢,評價這公司能達到的預期價值。傳統的估值方法有很多,比如考慮一個公司的現金流之后折算資產價值,或者運用市盈率、市銷率、市凈率等指標對比同行業其他公司,看看大體這個行業什么水準,等等。

  但在互聯網企業的估值中,傳統的理論一般都不太適用。一般來說,項目早期肯定沒有盈利,估值更多看市銷率;如果再早一些,就看行業空間、看創業團隊和商業模式,估值幾乎可以是行為藝術,用業內的話說,“不是拍腦袋,就是拍大腿”。

  那么,拿滴滴或者共享單車來說,這么高的估值,有道理嗎?

  從基本面上看,中國有十幾億的人口,移動互聯網普及,為互聯網創業提供的龐大的潛在用戶和待激活的市場,加之國人高頻次的出行需求,和打車難、最后一公里的痛點,滴滴和共享單車的高估值有其合理性。用“風投教父”閻焱的話說,“如果你是一個線下公司,估值不可能非常高。因為你的成長,只是一個傳統的商業模式的成長速度。只有當你把所有業務都在網上完成,你的成長性才有可能飛快,估值的可測量性才會這么高。”在國際上,Uber的市值也超過了通用、福特、本田等諸多汽車制造商。

  但要維系天量的估值,讓投資人們看到盈利預期,卻不是太容易。要么,你有高高增長的業務和盈利支撐,要么,你就得給資本市場講出新的故事。否則,高估值只是空中樓閣,泡沫總會破——這樣的例子,在創投圈屢見不鮮。

  以滴滴為例,在壟斷后的補貼取消和網約車新政的影響下,滴滴喪失了價格優勢,流失了注冊司機數量,數據顯示,滴滴的活躍用戶呈現下滑。新一輪融資中,滴滴的新故事是,要依托人工智能技術優勢,已具備條件“在智能駕駛和智慧交通方面取得系統性突破”??瓷先?,這一故事的兌現還需較長時間檢驗。

  時下最火的共享單車也不是沒有風險。一是巨額的押金池如何監管;二是無樁單車給城市管理帶來的難題,管理部門還沒有明確的態度。這種政策風險不會不來,只會遲來。

  因此,站在投資者的角度,邏輯就很明確:要么想辦法呵護好這些獨角獸的天價估值;要么做出更高的估值賣給下家;要么等待上市,讓公眾投資者來買。

  嗯,看上去很像一個擊鼓傳花的資本游戲。每個人都在等人接盤,也深信有人接盤。

  接盤
  誰來接盤?

  理論上說,一個創投項目完整的投資基本路徑是:種子—天使投資—VC(風險投資)—PE(私募股權投資)—IPO(或并購)。隨著用戶數增長、營收及利潤的逐步實現,每一輪新的融資,早先一輪的投資人都要求合理的投資增值倍數退出,以更高的價格賣給下家。

  換句話說,創業者的盤天使接,天使的盤VC接,VC的盤PE接,PE的盤誰來接?上市后“大媽”接——俗稱“割韭菜”。

  “大媽”走過的路叫做套路。當年紅極一時的P2P、O2O、虛擬現實、在線教育、大娛樂生態圈……如今怎樣了?

  2015年,互聯網金融新貴P2P炙手可熱,上市公司多倫股份(原主營地產和建材)搖身一變互聯網金融公司,股票名稱更名“匹凸匹”(P2P的諧音),資本市場立馬回報8個漲停!這成為后來上市公司紛紛效仿者的萬世師表;
  2015年,發行價7.14元的“暴風科技”憑借VR(虛擬現實)概念,上市連續29個漲停,調整了一天后,又拉8個漲停,最高價327元,真讓人仿若活在虛擬現實中;
  更不用提曾經的“股王”全通教育,憑著在線教育的名頭,上市發行價30塊,一年時間,沖到最高價467元,超越百年茅臺,成為當時A股最高價股。

  然而,從山頂跌倒山腳,也就是那么一瞬間。2017年一季度財報,暴風科技凈利潤增長率 -585.3%,股價28元左右;全通教育凈利潤增長率 -148.97%,股價只剩13元左右,一地雞毛。

  曾幾何時,無數P2P公司講了一個非常美好的故事,承諾你年化12%、18%、24%的高利率,經不住高息誘惑的投資者掏出一生積蓄,P2P公司用新還舊,早期能按時兌付利息,一切看似正常,更有學者站臺、明星站臺、地方政府站臺……突然有一天,利息停止,公司跑路,龐氏騙局落幕。

  正應了那句話:“在這個浮華喧囂的金融盛世,總有一款騙局適合你。我知道你會來,所以我等?!?br/>
  風口?
  所以,那些曾經被媒體追捧、被資本爆炒的“風口”,真的就是值得投資的遠大前程、是高估值得以成立的原因嗎?

  投資圈有這么個說法:“判斷風口基本靠媒體,項目獲取基本靠抬價,風險控制基本靠對賭,投資勇氣基本靠合投。”

  從“百團大戰”(團購)、網約車大戰到共享單車大戰,市場似乎覺得,如果不撕起來,不打個嘴炮,故事就不夠激動人心,估值就炒不上去,接盤俠就進不來。經過炒作,有硅谷的風口吹著,有大佬站臺加持、有BAT的入場,投資的邏輯似乎就正確了。

  高估值的背后,除了非理性的繁榮,還有現實的經濟金融環境。

  這是一個投資人走下“神壇”的年代。遙想早期互聯網創業時,融資很難,馬云、劉強東創業找錢,屢屢碰壁。現在,“30分鐘敲定投資”“在洗手間里就拍板”已不是神話,投資方還為創業者提供了全套服務,包括硬件、技術、公關等。

  市場的轉變,是國民財富的增長和市場資金供給的充裕。數據顯示,2016年股權投資市場總投資達7449億元、9124筆——而在2006年,這一數據僅為1151.85億元、453筆。與此同時,投資機構也如雨后春筍,出現“全民VC”“全民PE”的現象,娛樂明星不也紛紛轉型做投資,盡管范冰冰們也得去考金融從業資格證。

  這確實是一場來錢比較快的游戲——資深的資本玩家,可以流水線似的打造一家“獨角獸”企業,十倍、百倍地加速資本的翻倍。

  故事總是動聽。陌生人社交、垂直電商、直播、VR、人工智能、共享經濟……這些年我們已經見過太多的“風口”。但這些“風口”,到底是行業發展的自然邏輯呢,還是人造的產物?

  2014-2015年,政府推動雙創和股票二級市場的大牛市傳到一級市場,基金瘋狂搶項目,投項目,各種故事滿天飛,但是,隨著2015年6月以后的漫漫熊市,創業板綿綿陰跌,一二級市場價格出現倒掛的現象,面臨一上市就虧損的可能。大洋彼岸,上個月,硅谷大數據標桿企業Cloudera在納斯達克上市,上市估值為19億美元——但其最后一輪融資的估值久已達41億美元,上市后的估值反而出現腰斬,讓最后一輪融資進入的戰略投資人英特爾做了冤大頭。

  就算是一切順利、在二級市場上市,就能高枕無憂嗎?面對更加嚴格的信息披露和監管,如果業績不達預期,故事證偽,公眾投資人質疑,市值難免下跌。雖然目前創投和私募股權市場資金充沛,扎堆獨角獸企業,估值看漲,不差錢,短期之內根本不需要上市融資。但最終來看,創業者、財務投資人是要獲得流動性的,誰不想套現呢?


  質疑
  可能有人說,創投市場跟二級股票市場不是一回事。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的投資邏輯、估值方法、投資者群體不同。那么我們回到創投市場——由于融資項目往往有3-5年的鎖定期,甚至更長。這種情況下,資本“騙局”更難短期被證偽。

  大家知道有一位講PPT著稱的創業者,有一個市值千億的PPT企業。他的PPT上有一句名言:“讓我們一起,為夢想窒息?!痹诰W上曝光的Pre-A輪融資方案中,老板提供無限責任連帶擔保,融資票面利率12%;若企業無法在18個月內進行A輪融資,投資人可以要求老板贖回。另一家子公司,則承諾3-5年上市,若無法上市,投資人可以要求老板以年化收益率8%的價格贖回股權等等。

  融資項目多、成本高、金額大,資金鏈繃得非常緊。終于在2016年的冬天,故事說不動了,現金流轉不動了,二級市場股價跌破質押平倉線,這只創業板的明星股、權重股,一頭砸下,拖累指數。那句名言則一語成讖——眾多投資人,本來懷揣著快速回本翻倍的夢想,現在,則可以窒息了。

  雖然不能憑一個事件,放大對創業企業的質疑,然而,創投市場的一個現象是,很多創業者,不是以工匠精神打磨一個產品,解決用戶真實需求,而是在孵化器包裝簡歷,打磨精美商業計劃書,構思故事,上門融資。面對互聯網創業閃電融資和一夜暴富,埋頭干實業的人怎么能坐得住?國內又怎么能出現蘋果和特斯拉這樣的“改變世界”的產品?

  當然,愿打愿挨,很多時候外人也無從置喙。但浪潮退去沙灘上都會出現裸泳者的身影,泡沫碎后也會讓你想不起光影絢爛的模樣。打著新經濟旗號、重重迷霧的資本局中局,也許也終將會傳導風險——而這一切,也不過是急功近利的市場縮影。  


標簽

閱讀了該文章的用戶還閱讀了

熱門關鍵詞

為您推薦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報
漲停
要聞
產業
國內
國際
專題
美股
港股
外匯
期貨
黃金
公募
私募
理財
信托
排行
融資
創業
動態
觀點
保險
汽車
房產
P2P
投稿專欄
課堂
熱點
視頻
戰略

欄目導航

股市行情
股票
學股
名家
財經
區塊鏈
網站地圖

財經365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財經365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魯ICP備17012268號-3 Copyright 財經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門基礎知識財經365版權所有 證券投資咨詢許可證號為:ZX0036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