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強監管、去通道、發行量收縮、資產規模減速,這些在信托業史上都不是首次出現,但對行業規范性和盈利模式的考問卻在不斷升級。綜合近期央行、銀保監會和市場機構的統計,自2017年末資管新規征求意見稿出爐及監管對信托通道業務進一步約束后,信托產品發行市場便遭遇“寒流”,發行數量和發行規模均大幅縮水,截至6月18日,本月發行量只有203款,還不足2017年12月的零頭。
多方數據均反映出信托發行市場的疲軟。6月初銀保監會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4月信托資產余額比年初減少8334.59億元,同比增速比年初下降16.09個百分點。央行日前公布的社會融資數據也表明,5月新增信托貸款下降904億元,連續3個月負增長。用益信托統計,集合信托發行數在去年12月為1538款,總規模達3650.24億元;今年5月發行數下滑至951款,規模縮水超一半,僅有1671.4億元;本月發行量更是僅有203個,規模只有585.79億元,與去年同期的1336.22億元相比反差明顯。
對于信托發行降溫的原因,有分析人士表示,資管新規的出爐是主要原因之一。2017年11月,央行等五部委聯合發布資管新規征求意見稿,明令提出信托“去通道”,目前這一新規已正式落地;而2017年底出臺的規范銀信類業務通知又進一步約束此類業務,多家信托公司表態通道業務未來只減不增。
專家表示,資管新規的“后勁”可能更大,來自于后續即將落地的細則。針對信托產品發行明顯放緩,多位業內人士對北京商報記者解釋,資管新規諸多細則沒有落地,是當前機構投資者舉棋不定的一大原因,包括下屬很多相關部門都在觀望,近期不少資管計劃的備案時間也大大延長,有的已延了兩個月。
在信托市場低迷中也不乏 “例外”。根據用益信托的統計,從資金投向來看,今年房地產信托產品已經發行1300款,規模達3258.32億元,比排在第二位的金融類產品募集規模超過近千億元。在6月發行的585.79億元集合信托中,有250.53億元是投向房地產類,幾乎占據半壁江山。業內人士分析稱,這主要是因為房地產企業近一年來融資渠道受限,令企業紛紛借道信托“補血”。
不過,今年房企熱衷的海外發債近期也被監管嚴加規范。端午假期前夕,發改委發布公告稱,擬對境外發債違規企業實行“三次警示”方式,初次發現企業發債未備案等違規行為予以約談和警告,如三次發現違規行為則暫停有關企業的境外發債備案登記。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隨時關注財經365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