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日前,中信信托披露年報顯示,2017年公司投入實體經濟的信托資金約13,000億元,為受益人分配信托利潤732億元。中信信托凈利潤35.9億元,較2016年上升18%,創歷史新高;注冊資本100億元,固有資產總額362億元,同比增加28%。
數據還顯示,截至2017年末,中信信托資產余額為1.98萬億元;年內新增信托項目1,552個,實收信托10,752億元,實現信托手續費收入44億元。信托資產中基礎產業規模占總規模的比例為20%,金融機構占比21%,工商企業占比 12%,房地產類占比15%,證券市場占比4 %,其他類占比28%。
在投資銀行方面,基礎建設信托規模超3,800億元;“京津冀一體化”業務規模超1,200億元;參與創設總規模為400億元的國家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發行規模為200億元的貴州筑銀扶貧產業基金;推出“中信·北京中小企業發展信托基金”系列,為中小企業發放貸款670筆,規模超85億元;推進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信托業務拓展,規模近1000億元。
在資產管理方面,中信信托配置的金融產品包括貨幣、固定收益等品類,并根據不同的客戶類型設立了家族信托、保險金信托、專戶理財等差異化的細分服務。截止2017年底,中信信托服務家族信托客戶近900位,受托資產規模超120億元,居行業前列,為客戶提供財產保護、教育、養老、定制化家族信托等全方位綜合服務。
在服務信托方面,中信信托資產證券化業務規模超1,650億元,同時在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發行信托行業第一單由信托公司主導、完成全流程的信托型資產支持票據ABN。在消費金融方面,公司融合“互聯網 金融 消費”的模式,創新消費貸款與賬戶管理服務信托。
中信信托常務副總經理王道遠同時也指出,新時期有新挑戰:首先,實體經濟績效改善速度趨緩,償債能力呈現分化,疊加資金渠道有限及融資成本抬高,部分實體企業經營壓力進一步傳向金融行業,信托公司風險管理壓力加大;其次,資金端匹配難度加大。受嚴監管、去杠桿等因素影響,信托業“平、房、證、通”四大類傳統業務空間萎縮,業務規范性需要進一步提高;最后,2017年底發布的《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要求資管業務回歸本源,產品打破剛兌、實行凈值化管理,這使市場競爭壓力進一步增大。
但是新形勢也孕育新機遇。王道遠表示,第一,供給側改革持續推進,國內經濟結構不斷調整優化,經濟發展內生動力不斷增強,信托行業服務方式與質量不斷提升。第二,傳統產業提質增效,釋放出新的產業及市場機會,新興環保新能源、信息科技、醫療健康等行業可能孕育新的業務機會。第三,信托統一登記制度初步建立、監管評級穩步實施,信托業制度與基礎建設進一步完善,行業聚焦信托本源和實體經濟。第四,與發達國家相比,國內金融市場仍處于發展初期,隨著各項金融制度與風險防范措施的不斷完善,市場的升級將為信托公司的發展提供基礎。第五,國民財富存量的持續提高催生了客戶對多元化投資渠道需求的增加,同時國民對資產保值增值、傳承遺贈、家族治理、稅務規劃等財富管理的需求日益增強,這為信托公司開展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業務奠定了基礎。第六,信托傳統業務調整或醞釀新的業務機遇,地方融資方式及渠道進一步優化規范、房地產調控政策區域性細分、證券業務規范杠桿比例、銀行資產回表等變化都要求信托公司積極調整業務模式。第七,信托投資銀行業務是直接服務實體經濟,未來經濟發展將產生更多融資需求,該類業務將獲得更大發展空間。
對于未來,王道遠表示,信托業的發展可以重點關注以下方面,如并購、權益投資,資產證券化、財富管理、國際業務、互聯網金融等。“未來總是充滿挑戰和不確定性,金融機構就是要在激蕩中尋求一種平衡。企業經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惟有居安思危、開放融合、創新求變,才能緊跟時代步伐、把握市場方向。” 他說。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隨時關注財經365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