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中江信托的業績“忽上忽下”。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中江信托實現營業收入9.52億元,排名43位,凈利潤1.68億元,排名58位,較2016年有較大下滑。
2016年,中江信托實現營業收入27.25億元,凈利潤13.84億元,在60家信托公司中排名第13位。
中江信托業績上演“過山車”的背后是公司信托資管項目問題頻發。從2017年年中開始,中江信托頻頻“踩雷”:2017年5月,中江信托因“績效考評制度以及績效薪酬發放不符合監管規定”被江西銀監局罰款40萬元;2017年9月,因“未依規向監管機構報告關聯交易”被罰30萬元;2017年底,又因“短線交易國盛金控違規”被深交所通報批評,并被廣東證監局出具警示函。
盡調被指“不過關”
如此看來,6億多融資金額似乎打了水漂,而中江信托對外宣稱“風控和盡調不存在問題”的說法,也遭到外界反駁與不滿。
中江信托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負責盡調的工作人員曾去過惠州比亞迪現場進行調研。當時,大連機床派了多人冒充比亞迪方從廠區走出,并接待了中江信托盡調工作人員。對于應收賬款細節,也是由大連機床人員帶著中江信托人員到惠州比亞迪對《債權轉讓通知書》回執蓋章,由所謂的惠州比亞迪人員進行了簽字和加蓋公章。
有行業人士直言,中江信托的風控部門或主要負責人未當面與惠州比亞迪核對債權(7.59億元)真偽,是其被騙的最主要原因。
“中江信托被坑6億元絕非偶然,也并不冤枉,而是與其淡薄的風險防控意識不無關聯。中江信托在接受大連機床集團對惠州比亞迪公司7.59億元債權作為融資擔保時,沒有親自向惠州比亞迪公司核實,而是輕信加蓋的惠州比亞迪公司印章及大連機床集團,是釀成慘劇的直接原因。”北京相關知名律師如是說。
“只要中江信托能在關鍵性文件中的任何一份上,就惠州比亞迪公司公章真偽性上較一下真,都不至于發生被騙貸6億元的悲劇。”上述律師進一步指出, “如果中江信托能委托專業的律師、會計師對上述債權的真實性進行盡職調查,或許就不會造成現在的結果。”
不準備剛兌引質疑
事實上,2017年大資管大整頓以來,投資理財的保本保收益已成為過去式。
中江信托的高管對外表態稱,公司不會選擇兜底,實在不行只能選擇延期兌付,作為受托人只能盡力維護投資者利益。換言之,公司的態度已經明確:此次不準備剛性兌付了。
相關法律界人士表示,投資者在選擇項目前,應當了解信托公司的注冊資本、凈資產、營收、凈利潤、合同約定等信息。一般來說,排名靠前的信托公司對客戶的違約可能性會比較小,一是自身實力雄厚,有能力去化解危機,另一方面在風險的控制上能力更強。
“從信托機構自身來看,也是不愿意打破剛兌的,如果真出了違約情況,投資者就不會再信任他們,會對信托公司的聲譽以及未來行業的發展產生一些不好的影響。”上述人士表示,目前我國的信托產品并不成熟,資管能力較差,如果出了事,可能會不盡責并且推卸責任。如果打破剛性兌付,市場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失控。此次中江信托“中招”6億多的蘿卜章事件,是個很好的例證,需要投資者引以為戒。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隨時關注財經365網站。